在七国集团最近提出对华经济交往将致力于“去风险”而非“脱钩”一天之后,中国宣布对美国的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实施制裁,这是近年美中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以来中国封杀的第一家美国主要芯片公司,此举在相当程度上也得以让外界一窥北京反“脱钩”和“去风险”的应对策略。
中国版的脱钩去险
除美光遭禁外,中国最近还突袭了几家外国公司的中国办事处,并拘留多名员工甚至高管。尽管出现了这些中国似乎忽然加速与外界脱钩的迹象,但是观察人士指出,人们并不应该感到意外。
“中国最近加速与在该国经营的外国企业的经济脱钩,反间谍法范围的扩大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在美国和其他七国集团国家的工商界造成了震惊。”战略顾问咨询公司伯克利研究集团(Berkeley Research Group)新兴市场实践和国家经济安全事务的负责人哈里·布罗德曼(Harry Broadman)最近在福布斯上撰文说。
布罗德曼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中国多年来从未对最终希望从技术角度与先进的西方国家脱钩这一战略保密。
“G-7(七国集团)不应将中国自身希望脱钩或降低风险视为讽刺或突如其来。这一直是北京的战略的一部分。”布罗德曼说。“这是正确看待中国对美光的行动的方式。”
在核心领域自立自强是中国长期奉行的基本国策,在这一既定政策之下,与某些西方国家公司脱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美光与中国的纠葛可以追溯到美中两国贸易争端急剧升温的2018年,当时美国商务部因美光指控中国内存芯片制造商晋华集成电路等窃取商业机密而将列入商务部实体名单,此后,美光还多次提出中国窃密指控,一直是芯片大公司中多年来罕见的跟中国矛盾最多的一个。尽管如此,北京直至最近才以国安风险为由,要求中国境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应停止采购美光公司产品”。
对于美光的中国对手来说,2018年时羽翼尚不丰满,中国最大的存储芯片厂商长江储存当时才刚刚推出国家战略级项目下的3D NAND架构Xtracking,而如今这一被称为中国杀手锏的技术已经实现量产。
“通过封杀美光,当局在该行业开辟了一个可以由中国芯片制造商填补的一个空间。”《纽约时报》本星期的一篇报道说,存储芯片行业现在是中国在与美国的芯片竞争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存在立足之地的行业之一”。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全球领导力与战略学教授斯图尔特·布莱克( Stewart Black)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雷鸟国际管理学院的全球管理教授艾伦·莫里森(Allen J. Morrison)最近联合撰文说,过去15年中中国一直奉行减少对外国过于依赖的战略,而这一战略预计也将延续至未来的15年。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说,对美国来说,脱钩主要涉及到保护就业或工作回流、以及确保美国的基础设施的安全,“然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脱钩是战略性的转变,中国将重心从经济增长转向经济控制。”
中国的摆脱“卡脖子”和美国的“不被任何一个国家所胁迫”虽然似乎有些相似,但两国的去风险被认为在很多层面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全球化,中国是几十个国家的最大的贸易伙伴或投资国,其 “一带一路”等项目深度参与很多国家的经济,中国今后的盛衰也与其经济与世界的融合息息相关。中国在竭力令自身关键产业与西方脱节的同时,也坚决反对“脱钩”。
中国官媒称“去风险”是新瓶旧酒,星期四官方再次警告说,不要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还呼吁说,七国集团成员应该将不寻求对华“脱钩”的表态落到实处。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授、《企业中国:以竞争战略追求商业成功》(Enterprise China: Adopting a Competitive Strategy for Business Success )一书的共同作者莫里森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强调说,中国的目标并不是脱钩。他说,中国希望在经济和政治上成为世界主导者,追求的是反过来让西方依赖中国的关系,“这是他们的目标,那么脱钩就与这个目标不一致。”
莫里森举例说,中国加强制定、推行自己的产业标准,希望世界其他国家都按照中国的技术标准行事,“因此,认为中国的战略是脱钩是不准确的。”
中国的应对之道
根据《纽约时报》,“2022年美光在中国的销售额为33亿美元,占其全球308亿美元年销售额的11%。”目前还不清楚中国对美光的封杀将在多大程度上对公司前景造成影响。
《亚洲时报》星期二在题为“随着对美光的禁令,中国明确表示反对'去风险'”的文章中说,中国宣布对美光实施制裁意在警告其他跨国公司。“通过禁止美光产品,北京警告外国科技公司不要加入西方的‘去风险’计划”,报道称。
全球咨询和保险经纪公司Willis Towers Watson (WTW)上个月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西方企业对美中脱钩深表担心,有超过40%的企业受访者预计这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脱钩将在2023年“大大加强”,而同一调查发现,持相同观点的企业在2022年还不到15%。
尽管“去风险”最近广为人们所关注,但曾长期在中国提供咨询服务的伯克利研究集团的布罗德曼说,这种关注被夸大了,“去风险”和“脱钩”的变化“在企业决策中,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说,这只是象征性的变化,对企业来说,“采取的一个相同行动既可以被定义为‘减少风险’,也可以被定义为‘脱钩’。”
在美中关系急剧恶化的大背景下,很多美国和西方公司近年来一直在努力减少在中国的风险敞口,而中国似乎也早已在未雨绸缪,“非常聪明地玩弄着减少风险的游戏。”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莫里森说,中国也一直在去风险,不但是外国公司,中国公司自己也在减少对中国的风险敞口,越来越多地离开中国。
为了避免供应链过于集中在中国,美、欧、日等国的公司多年来一直试图将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然而莫里森说,这一努力收效十分有限。他说:“许多减少对中国的风险并寻找其他选择的西方公司正在采取所谓的“中国+1”采购战略,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找到的许多合作伙伴实际上是中国控制的公司。因此,他们在这方面非常聪明。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公司正在减少他们对中国的风险敞口,但另一方面,他们在泰国或马来西亚的合作伙伴仍然由中国实体控制。”
中国的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几乎绝对主导的地位,光伏行业媒体PV-Tech在今年2月公布的去年全球前十大光伏组件供应商排名中,中国企业占了八席,然而,在美国的相关产品进口国的统计中显示的是光伏产品进口国主要为东南亚国家。美国标普全球市场情报公司(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今年3月份的一份报告显示,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进口共占据了2022年第四季度美国光伏模块进口量的78.7%。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