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3:24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蚁穴长堤,人民币“逐渐地、然后突然地”撼动美元?


香港一家兑换人民币的店铺(2020年11月10日)
香港一家兑换人民币的店铺(2020年11月10日)

尽管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排名远在其他多种货币之后,但近年来有关其是否会取代美元的讨论一直是国际地缘政治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中国官方最新的数据显示,3月份跨境交易人民币收支的金额首度超越美元,成为中国跨境交易中使用最广泛的货币,被认为是中国撼动美元地位的又一里程碑。

无论是外汇储备构成、还是作为支付货币,这一中国主权货币的占比均仅超过2%,甚至不足日元的一半,而美元地位仍被普遍认为坚如磐石,尽管如此,最近的一系列事件仍令一些分析人士担心,人民币蚁穴最终或会溃美元千里长堤。

“这是一个重大转变。"多伦多约克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格雷戈里·金(Gregory Chin)在谈到最近人民币跨境交易第一次超过美元时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在努力增加人民币的使用,而且在这里我们看到其合作伙伴开始越来越多地接受人民币。换句话说,国际上对人民币的合法性或可信度越来越高,对其信心开始越来越强。”

从以人民币买原油,到与俄罗斯和巴西的交易,人民币国际化近来似乎好事连连。上星期,阿根廷政府宣布,将停止使用美元来支付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转而使用人民币结算。

在另一方面美元的前景则越发令人倍感担心。彭博新闻社最近的一篇报道说,美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失去其地位, 2001年时,美元以其“无可争议的霸权储备”地位占全球储备的73%,而今天仅为58%。“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市场份额在2022年遭遇了惊人的崩溃,"报道援引欧利盛SLJ资本有限公司 (Eurizon SLJ) 首席执行官史蒂芬·詹的话报道说。这位前摩根士丹利货币专家、解释美元指数相对于全球经济的变化趋势的“美元微笑理论”的发明者和另一位货币专家撰文说,发展中国家尚没有能力摆脱美元进行交易,美元市场规模庞大、流动性好,不过,这些“并非一成不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历史学家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等五位学者在一篇颇具创意的有关人民币地位问题的论文中说,“就历史比较而言,今天的人民币与1950年代和60年代的美元并无二致。”

约克大学格雷戈里·金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还指出,人们所依赖的很多有关人民币国际化数据往往来自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但是该系统并没有涵盖所有交易,所以有可能低估了人民币的实际使用量。

“比如在对俄罗斯的制裁的问题上,你知道,如果中国和俄罗斯现在都在使用卢布和 人民币,那么这能否纳入SWIFT系统呢?”他说。

数字人民币的挑战

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斯坦福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最近在彭博新闻撰文说,美元慢慢取代英镑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美国的金融技术领先于英国,而今天历史又在重演,“中国开创了比我们在西方拥有的任何规模都大得多的在线支付平台。”

自2020年4月开启首批试点以来,目前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已经实现了发工资、公共服务缴费、发放贷款和跨境支付等多个场景的应用。

约克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格雷戈里·金说,中国是很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如果这些国家发现使用数字人民币可以高效、顺利地处理他们的业务交易而且没有什么风险,“那么将他们的部分业务转移到数字人民币可能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反观美国,目前不仅数字美元遥遥无期,而且与美国科技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的是,美国的银行支付方式还在大量地仰仗传统方式。美国只有一个私营的自动清算所 (ACH) 和电汇运营商实时支付系统—清算所(The Clearing House,TCH),由25家大银行组成,但截至去年年底,美联储公布的拥有3亿美元或以上综合资产的银行有2124家。

上海一个商场欢迎顾客使用数字人民币。(2021年4月21日)
上海一个商场欢迎顾客使用数字人民币。(2021年4月21日)

斯坦福大学的著名金融经济学家达雷尔·达菲(Darrell Duffie)最近在谈到美国应如何改善支付系统时指出,美国银行在支付服务方面没有足够的竞争,创新速度也不够快,而且进入支付服务市场的金融科技公司还面临太多监管不确定性,例如,“稳定币”支付系统运营商最近放弃了这一业务。

他说:“目前,当用户刷信用卡或请求银行电汇时,钱不会马上转账,有严重的延误,更不用说高额费用了。”

鉴于TCH的系统并不包括众多的地区银行,以及价格将过高,缺乏竞争,美联储计划今年夏天推出一个名为FedNow的“快速支付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即时转移资金。

不过,达菲说,不幸的是,该系统将跟各家银行最赚钱的业务直接竞争,因此他们并没有动力来部署FedNow。

无意为人民币国际化而放弃管制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的一项既定政策,但大量的迹象也显示,中国也充分意识到了随之而来的负担和义务、以及这些负担和义务可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的潜在风险,这其中包括币值潜在的大起大落和做空人民币等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而银行和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人们常常误以为中国发行的人民币是中国央行的资产,但实际上那是央行必须履行的义务。他举例说,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中国不能只允许买手机等商品,不能买金融资产。

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政治学副教授丹尼尔·麦克道尔(Daniel McDowell)说,在中国是否真正想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上,到目前为止尚未没有看到中国真正全力以赴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因为中国政府认为国际化的好处仍然小于金融开放的风险,北京的优先考虑是金融市场的稳定。

“在过去15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一些旨在促进其国际使用的政策,但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降低其吸引力的政策。”《反其道而行之 — 美国金融制裁和国际对美元的强烈反弹》(Bucking the Buck, US Financial Sanc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Backlash against the Dollar)一书的作者麦克道尔对美国之音说。

北京的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大楼(2018年9月28日)。
北京的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大楼(2018年9月28日)。

中国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民币国际化,但在正式表述时前面往往要冠上“稳步”一类的字眼。中共二十大报告的提法是“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英国咨询公司DΞFI Advisors的创始人迈克尔·尼科莱托斯(Michael Nicoletos)最近在推特上说,人民币在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额仍然很小,原因很简单—“资本管制”四个字。

早在2010年中国离岸人民币市场诞生之初,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就曾对中国政府是否真的想让人民币成为国际化的货币提出了疑问。“我认为,回答是否定的。”他在一次公开讨论中说。

中国国泰君安证券上个月的一份报告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起步多年,而离岸人民币市场“直到近两年才有所升温。”

在美国对俄罗斯和伊朗等国的制裁之下,这些国家的银行无法与美欧国际大银行以美元进行交易,迫使他们只能与中国进行人民币结算,中国或许乐观其成,但近年来人民币走红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中国政府推动的结果。

中国另辟蹊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SWIFT的数据都显示,在主要储备货币和国际支付货币排名中,中国都仅名列第五,均在英镑和日元之后。即使是在人民币跨境交易方面,虽然最近首超美元备受瞩目,但究其细节,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跨国境交易。

路透社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计算后认为,人民币在所有跨境交易中的使用率为48.4%,而美元的份额从一个月前的48.6%下降至 46.7%,但是,”这个数字有点误导。“ 雪城大学的麦克道尔说。

他指出,SWIFT数据显示,大约四分之三的跨境人民币支付是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之间进行的。“人民币现在比美元更重要?我认为这被夸大了。”他说。

尽管从传统观点看,人民币还远远不可能挑战美元,也不会为人民币国际化而牺牲对自己金融体制的严格控制,允许自由兑换等等,但有观察人士们指出,这并不意味着美元可以高枕无忧。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历史学家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等五位学者提出,中国正在另辟蹊径,无需全面实行金融自由化即可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他们指出,中国的捷径之一是与其他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使其他国家“有信心从中国央行处获得人民币”,而且现在已小有斩获。

他们在去年10月发表的这篇题为“人民币获得储备货币地位的非常规途径”的论文中指出,2009年以来,中国央行已与至少39家央行达成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额高达3.7万亿元人民币此外,中国已在全球24个城市建立了人民币离岸市场。(中国官方的新华社上星期报道:截至2021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超过4万亿元。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了31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了全球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斯坦福大学的弗格森在彭博新闻社的专栏中说,历史上有很多东西50年都不变,但突然就变了。“这正是历史难以预测的根源之所在。”

这位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咨询公司Greenmantle的创办人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一直偏爱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一段对白:

“你是怎么破产的?”比尔问。

“两种方式,”迈克说。 “逐渐地,然后突然地。”

评论区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