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0:53 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杨鹏:李克强务实,“权威人士”冥顽不灵


VOA连线杨鹏: 《人民日报》专访“权威人士”, 经济研判有何深意?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5:41 0:00

VOA连线杨鹏: 《人民日报》专访“权威人士”, 经济研判有何深意?

自从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本星期头版刊发对某“权威人士”的专访,自诩为中国经济问诊把脉以来,各界对这位所谓“权威人士”的猜测和解读就连续不断。这位“权威人士”在专访中指出,中国经济将呈L型走势,并且这个阶段不是一两年就能过去的。“权威人士”还特别强调,不能把刺激股市、汇市、楼市当成保增长的手段,也不能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而是要坚定执行供给侧改革,在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处理僵尸企业等问题上要能“忍受镇痛”。

很多分析人士认为,“权威人士”的这番言论不仅是对中国总理李克强领导下的国务院之前所采取的政策的公开批评,也预示着中国经济政策可能出现重大调整。对此,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杨鹏在接受VOA卫视专访时表示:李克强总理的办法是务实的,而“权威人士”的办法不仅不务实,而且方向错误,反映出一种奇怪的自负。

杨鹏说:“ 这涉及到中国目前对经济政策的争论的问题。中国现在是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不就是提高总需求,要不就是解决产能过剩,一般的常理是两手都要硬。所以李克强总理的办法是对的,他要提高总需求,保障现有的总产能和就业、税收的运行,同时他要用市场化、自由化的办法来逐渐调整产能结构,这在现实中是务实的,方向上也是正当的。但‘权威人士’的办法是错误的,他认为不能采取提高总需求的手段,但是又必须坚决调整产能,但是调整产能又不能采取新自由主义的做法,所以这样一不务实,二方向上有错误,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自负。他就想用行政手段压缩产能,然后又不允许用足够的总需求来保证现有的产能的运行、在这样的基础上赢得时间和成本去调整产能。他就是要说,我们很坚决,我们就是要承受就业、税收长期下滑的成本,承受长期L型的成本,但是就是不走自由市场、私有化的调整之路,这事实上根本无法调整结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自负,办法是完全错误的。”

杨鹏同时表示,中国市场并非没有足够的需求,而是未能将产能导向正确的方向。他说:“中国乡村的交通、通讯、水利、医疗、基础设施,还有农村的整个教育的强化,能没有需求吗?为什么要把这样的需求导向国外,去搞一带一路,不去搞中国自身的建设呢?并不是中国没有事实上的需求,而是没有足够的总需求把中国的产能导向解决中国的乡村差别和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对于“权威人士”的真实身份,外界也有诸多猜测。对于这一点,杨鹏说:“我觉得是一群冥顽不灵的人,而且对中国现有的困境根本搞不明白的人。”

不过,“权威人士”在访谈中的观点也受到一些分析人士的认可,香港《南华早报》就援引瑞士信贷驻香港首席经济学家董涛的话说:“这是政策立场声明,表明中国将结束在第一季度以信贷注入提振增长的做法。这是清醒地看到高杠杆是风险的来源,我赞赏这种说法。”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