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日持久的香港反送中进入第十五个星期,出现微妙局面。
一方面抗争规模似有不断缩小的趋势,周末还发生多起亲中团体举行反攻,围殴抗争者的现象。
另一方面,警民暴力冲突日渐升级,香港警察队员佐级协会首次发布警告,称警员可以动用武器包括实弹,制止投掷汽油弹等暴力抗争行为。
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出面呼吁香港抗争者应以最大利益为重,见好就收,不给北京和港府最后清场制造借口。
“五大诉求,缺一不可”的香港抗争能走多远?“和理非”与“勇武”不割席的局面还能维持多久?“见好就收”会不会使抗争运动功败垂成?
香港抗争的规模看上去有所下降,但勇武或暴力程度似乎不减,警方暴力似乎也在上升。我们今天(星期一)看到,香港警佐协会发布警告,首次声明可以用实弹对付他们认为威胁生命安全的暴力抗争行为。
有分析认为,林郑月娥宣布撤回修例的背后动机之一是离间和理非与勇武抗争者,她的目的达到了或能达到吗?让北京和港府头痛的和理非不割席的局面还会维持多久?
胡平认为,如果说林郑月娥的做法起到了作用的话,效果也不大。他认为,虽然“勇武”抗争者的人数有所减少,但“勇武”派的暴力程度并未明显减弱。至于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多久,胡平认为有两个日期值得关注。
一个是9月28日,另一个是10月1日,也就是一些“和理非”人士号召举行大规模和平抗议的日期。胡平认为,所谓“勇武”的抗争常常伴随着和平抗争,如果这两个时间能够平静度过,此后再出现大规模暴力抗争的机会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正在美国访问的香港众志秘书长,社运领袖黄之锋希望把人权问题以及香港示威的问题纳入到中美谈判中来。特别是在一个国际中心正处在实施紧急法或当局派兵实施戒严的威胁之际。但是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已经明确表示,十月美中谈判不谈香港示威的问题。
特朗普总统和彭斯副总统都曾表示,要把香港问题与贸易战挂钩,怎么看特朗普政府似乎在这个问题上后退的情况?这对于香港抗争者的士气会有什么影响?
梁国雄认为,如果特朗普真的想要支持香港的民主运动就不会在这问题上的态度转来转去。梁国雄认为,特朗普总统态度不断改变可能是想在美中贸易谈判以及他个人竞选连任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美国国会正在酝酿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是香港抗争者翘首以待的东西,可是目前这个法案在国会只闻其声,未见其行,上周推出的却是新疆人权法案。
怎么看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前景?它是不是特朗普政府制衡中国的一张牌?一旦国会通过,特朗普本人愿意把它签署成法律吗?
胡平认为,美国国会“很可能”会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特朗普政府也“有可能”签署这项法案。
胡平认为,美国确实可以在香港问题上实施一些有限的影响,但人们需要对其力度和能做到什么程度具有清醒的估计。
他还提到,当美国在香港问题上的某些要求与中国长期以来的立场不一致的时候,美国有哪些应对措施尚不清楚。
鉴于香港目前面临的内外局势,国际一些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认为, 从香港抗争者的最大利益出发,他们可以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了。
比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东亚问题专家、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睿哲认为,“越是让中国处理香港的问题,对香港来说就越糟糕。换句话说就是,示威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人们应该要宣布胜利,凯旋归家。”
应该如何看这种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的观点?
梁国雄认为,香港的勇武派示威者可能对抗议的策略缺乏考虑。他认为,用武的纪律、原则和理据都应该得到明确,没有节制的武力很快就变成暴力。
在权力、武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掌握权力的一方就会以更加暴力的方式进行镇压,使民众原本拥有的示威等权利也被取消。
日本东京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松田康博教授最近在接受专访的时候也表达了见好就收的同样观点。
他说:“有一些要求得到了解决,就暂时结束,然后再更以和平的方式来提出诉求,如果不行的话,我们再来。如果时间拉长了影响经济影响民生,他们的支持可能会剧减,那这运动本身就失败了,所以政治是妥协的艺术,见好就收,重新再来。”
胡平认同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所谓“见好就收”不是不抗争,而是坚持和平的抗争。此外他认为抗议要讲究张弛有度,而且要懂得适当妥协。他认为一场民主运动如果无法主动控制自己的节奏,只有油门没有刹车,就会失败。
问题是抗争到底,即所谓“五大诉求,缺一不可”能否一蹴而就?按照松田康博教授的说法,中共目前接受双普选的可能性为零。怎么看这种适可而止的劝诫和功败垂成的担心呢?
胡平认为,五大诉求无法一蹴而就。他表示,在争取民主的过程中存在着“阶段性胜利”,不是每场抗争都是一场决战。他认为,在力量、时机不成熟时发动一场“决战”,其结果将“必败无疑”。他强调,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在一个可以有和平抗争的权利的时候,就应该坚持和平抗争。
嘉宾: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香港前立法会议员梁国
更多精彩内容,请收看2019年9月16日《时事大家谈》完整版视频。
时事大家谈是一个自由论坛。嘉宾和观众听众发表的都是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美国之音。
YouTube链接:香港警方首次警告实弹镇压 抗议者应否“见好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