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2:59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焦点对话: 从哈佛事件看中国学生的爱国纠结


焦点对话: 从哈佛事件看中国学生的爱国纠结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32:28 0:00

焦点对话: 从哈佛事件看中国学生的爱国纠结

哈佛大学一个民间社团在组织“模拟联合国”高中生辩论赛时将台湾列在“参赛国家”之列,一些中国代表对此表示不满和抗议,并在交涉过程中被组织者逐出会场。这个事件因中国代表团的领队之一邓冰玉在“人人网”披露经过而引起热议,新华网,环球网和西方媒体也跟进报道,在海内外中国网民中引起两极反应。美国一个大学社团组织的活动,为什么牵动这么多中国人的神经?中国年轻人到了海外,是否爱国情绪更为高涨?我们请几位来自大陆和台湾,并且在美国生活学习的青年朋友来谈谈他们的想法。

焦点对话: 从哈佛事件看中国学生的爱国纠结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32:28 0:00

这几位年轻人是:世界日报驻华盛顿记者,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毕业生冯兆音;商业顾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毕业生叶立锜;美国之音记者,美国密西根大学毕业生平章。

来自大陆的平章认为,哈佛事件的起因,其实在于模联的组织者犯了一个在国际会议组织过程中的专业性失误,在面对台湾该不该被列为一个“国家”这样一个在国际社会中有争议的问题,处理的经验不足。但是美国的活动组织者只是视失误为失误,而中国的参赛者却认为这是涉及到主权和民族情感的问题。双方对于事件定性和重视程度的不同造成了沟通的困难和相互之间抵触情绪的发酵,最后导致尴尬的收场。从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青年和中国青年对于“主权问题”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很难相互理解。

她说,中国领队在事后把这次遭遇上升到对美国民主制度和言论自由的抨击很有趣。首先,这反映出中国青年越来越习惯于从民主与自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甚至用这些概念来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是他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读,比如对于何为言论自由,自由的边界和表现形式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理解或许是有偏差的。

平章还表示,中国新一代留学生和老一代留学生有着很大不同。过去的留学生更多是带着对中国制度和执政者的失望来到美国的,而新一代留学生多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所以对于中国制度的看法是既有批判也有维护的。而且随着中美两国经济差距的缩小,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之后的第一观感是民主制度不过如此。但是,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他们对于美国的感受尤其是对民主制度的理解是会随着在美国时间的增加而发生变化的。美国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民主细节的价值和力量是需要时间积淀才能慢慢感受得到的。

来自台湾的叶立锜认为,模联是民间组织,没有国际法或合约制订应该如何定义国家;哈佛是学术单位,学术自由,各有论点。况且台湾在学术上认定为实质独立,在学术殿堂里认定为国家并无不妥。另外,主办单位说得很清楚,国家由参赛者自己申报,台湾代表认定国籍为台湾,是根据规则下的产物,中国代表要求主办方道歉加说明,而且还要求重印全部三千个议事手册,作风太蛮横。他还说,美国人对于这种事情是就事论事,即使双方有不同看法也不会对彼此关系造成伤害。但东方人往往认为对方有不同看法就是与自己作对,认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和攻击。换个角度想,中国代表强迫主办单位以及所有国家代表接受其论点,代表思想的封闭,这样的行为才是对自由人权的伤害。

叶立锜还认为,中国的资讯与教育是受政府控制,就像最近刚出来的消息,中国在全球媒体自由排名中被列为世界倒数第五,在资讯来源有限的状态之下,在同样的环境生长数十年,对于主权问题仅有单一解释,或者对批评中国的声音反应激烈是很自然的结果。这也体现出中国虽然经济发展了,但对于文化和价值观是否被外界认同存在不自信的心态。

来自大陆的冯兆音认为,哈佛模联的宗旨是模拟联合国,所以应该遵循联合国的规章制度,而且美国政府也是严格恪守一个中国的原则,因此哈佛模联负有责任,在沟通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她承认在海外的中国学生很容易把外界对于中国的批评连接起来,因为人在异乡,需要一个身份,而中国人的身份加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感。但即使这样,中国学生中还是有相当多的人能够跳脱中国人的身份框架,以国际视角来看中国,分析中国。

附:观众朋友们,在焦点对话视频上有美国之音的二维码,您只要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二维码识别程序扫描图片,就可翻墙收看焦点对话,欢迎使用。

《焦点对话》YouTube播放列表:http://bit.ly/JiaoDian-youtube
《焦点对话》推特:http://twitter.com/VOAProandCon

YouTube链接:焦点对话: 从哈佛事件看中国学生的爱国纠结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