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缅甸佛教领袖、曾作为封面人物登上《时代周刊》的维拉督上师(Ashin Wirathu)在接受美国CBS采访时,再次重申了他对缅甸政治的主要观点:不接受穆斯林在缅甸占有一席之地,在民族和国家安全的问题上,“昂山素季毫无用处。”
对于达赖喇嘛称其为“佛教极端主义”的谴责,维拉督反击道:“我骄傲地接受‘极端主义’这个称谓,但我并不尊敬达赖喇嘛,他不过是一个政治掮客。”
在缅甸愈演愈烈的宗教冲突中,维拉督成为反对给予罗兴亚穆斯林公民待遇的佛教界代言人,在缅甸佛教信徒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2015年大选前,维拉督多次声明支持现任总统吴登盛连任,并批评昂山素季及其领导的民盟在罗兴亚人问题上太过软弱。
在佛教信众占总人口将近90%的缅甸,佛教领袖的言论可以极大的左右选民的决定,而缅甸佛教僧侣介入国家政治的传统,则可谓由来已久。
在缅甸最后一个王朝 —— 贡榜王朝时期,就曾经有多位皇帝在朝廷中设立了“僧侣智囊团”,佛教上师们以类似占星术的技能,参与国家政策的决定。很多时候,他们的卜卦甚至比内阁大臣们的建议更受皇帝重视。
缅甸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后,殖民政府取消了僧侣阶层的特殊地位,法律面前,僧俗平等。所以,20世纪初的反英运动率先从佛教界开始就不足为奇了。1906年,缅甸佛教僧侣仿照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模式,成立了佛教青年会(YMBA),在其后几十年里,这个组织一直是反抗殖民主义运动的主力军,让英国人头痛不已,以至于当年在缅甸做殖民警察的乔治·奥威尔曾在《射象》一文中写道:“我一方面认为英国统治是无法打破的暴政,一种长期压在被制服的人民身上的东西;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乐事莫过于把刺刀捅入一个和尚的肚子。”
缅甸独立后,作为一个政教分离的世俗国家,佛教曾经在吴努政府时代受到格外重视,一度被吴努立为国教,但随即引起信仰基督教的克钦族、克伦族和缅甸穆斯林的不安,直接导致了几支少数民族武装的分离运动。
1962年军事政变后,奈温的军政府将佛教置于国家宗教部的管辖之下,从而限制了佛教作为体制外政治势力的活动空间,渐渐引发佛教界的不满。在1988年的“8888”反军政府运动和2007年的“藏红花运动”中,佛教僧侣都是抗议示威活动的主力军。佛教领袖们曾在昂山素季的住所前集会,对被软禁家中的昂山素季表示支持。
然而,进入21世纪后,罗兴亚穆斯林的问题使得缅甸佛教界与政府的关系大为改善,缅甸僧侣们成为政府限制罗兴亚人政策的坚定拥护者。2012年,维拉督在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组织了僧侣集会,声援吴登盛总统关于将罗兴亚人遣送到第三国去的计划。不久,在罗兴亚人最集中的若开邦,发生了佛教徒与穆斯林的大规模冲突,进而漫延到全国多个城市,造成近百人死亡,众多清真寺、佛教寺庙、商铺和民居被烧毁。
2013年,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维拉督以激烈的言辞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说:“你可以充满善良和爱,但你不能在疯狗身边入睡。”“如果我们软弱,我们的土地就会变成穆斯林的。”对于《时代周刊》将封面人物维拉督题为“佛教恐怖主义的面孔”一事,总统吴登盛出面为维拉督进行了辩护,称他是一位“热爱和平的高尚人士”,并指责《时代周刊》诋毁佛教,侵犯人权。
尽管缅甸佛教界也有不赞成维拉督过激言论的人士,但他们的声音淹没在更多的维拉督支持者的声音当中。
在对待罗兴亚人的问题上,反对党领袖昂山素季更是内外受困。西方人权观察人士指责她没有站出来为罗兴亚人说话,而缅甸的佛教徒则认为她没有声讨穆斯林,对罗兴亚人的问题表现得太软弱。今年10月初,民盟安排昂山素季在若开邦进行竞选宣传活动,却没有让她进入三年前冲突最为激烈的北若开邦,主要是因为那个地区的佛教徒大多是执政党的支持者,民盟在那里几无胜算。
不到10年的时间,缅甸佛教领袖从支持昂山素季到支持她的竞争者,他们对缅甸民众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或许将会在大选结果中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