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0年代初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以来,美国对华政策一直有一种大致的共识,这就是美国应当努力与中国保持接触和交往,并通过这种交往,促使中国发生变化,变化得对美国更为友好。
然而,在许多观察家看来,过去几年来和过去几个月,这种持续了40多年的美国对华政策共识呈现出明显的分裂。
美国对华政策抵达拐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12日发表长篇文章说,“很多美国人如今看到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大力镇压异议,在国际间则挑战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对这些人来说,那种(中国将成为美国的外交伙伴的)的前景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遥远。…美国的外交政策已经到了一个拐点。政治观点左中右的分析家们纷纷开始重新提出冷战时期的论点,谈论对中国需要采取某种遏制政策。”
美国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上个星期在香港美国商会演讲时则说:“中美关系虽然十分密切,而且两国在许多方面都有合作,但在这段关系中,彼此竞争的情况却不断加剧。这个现象的结果是:合作与竞争同时存在,即本人所谓的‘竞合’情况。但在这段关系中,竞争成份不断增加,并成为这段关系的主要成份,合作则退居次席,并且正在逐渐弱化。”(香港《南华早报》译文,下同。)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过去三四十年里,主张跟中国保持接触和增加交往最力的美国商界也对中国产生了怀疑。
南中国海乃世界公地
美国商界、学术界和政界对中国观点的变化也微妙地反映在美国国会议员们的外交政策高级助手的言论中。
例如,中国在南中国海地区无视周边国家的抗议填海造岛并警告美国军机不得靠近,被认为是给美国造成了最明显的军事挑战和外交挑战。美国认为,有关国家应当通过谈判和国际规则来解决争议,而不应当单方强行改变现状,动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中国官方的《环球时报》则发表社评说,假如美国的底线是要中国停止填海造岛活动,那么中美将难免一战。
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亚太小组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埃米·张就此评论道:“(中国官方媒体)这种措辞绝对永远是无助于事的。我们必须超越这种强硬的措辞,与其他国家合作,伸张那种观点,这就是南中国海是全球公地。”
埃米·张是最近在参加由美国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的一次研讨会上说这番话的。她所说的全球公地(the global commons)是指属于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共有资源,不应当由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画地为牢据为己有。
国会参议员科里·加德纳办公室的国家安全顾问伊格尔·克雷斯丁进一步解释说:“关于南中国海,我认为没有人想在那里发生冲突。我们要竭尽全力避免在那里发生冲突。发生冲突是一种最坏的状况,会使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大倒退。我认为我们要通过已有机构机制,执行有约束力的规范。我们已经声明,那里是全球公地,对这一点我们不能让步。那里是至关重要的贸易商业海路通道。填海造岛的活动是违反规则惯例的。”
如何应对中国网络入侵
在中国在南中国海大规模填海造岛使人们担心那里的航行自由是否能继续得到保障的同时,传来美国联邦政府人事办公室的电脑系统被侵入,400万现任和前任联邦雇员个人信息被盗取的消息。
美国媒体普遍报道说,入侵联邦政府人事办公室电脑系统盗取巨量信息的是中国。
奥巴马政府虽然没有就此公开指责中国,但美国行政当局和政界内部眼下正在争论应当如何应对中国的这种攻击性行为。埃米·张和克雷斯丁这两位国会议员高级助手对这一问题的评说,明显显示了美国政府和政界内部的这种争论。
埃米·张说:“还有很多未决的问题。尽管我们还没有百分之百的确切证据显示这(次对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办公室的全面网络入侵)是中国干的,但国会山上有人出来说,我们必须采取某种反制措施。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言辞。在这方面我们要相当有控制。”
克雷斯丁则说:“我认为没有人要贸然做出结论,但我们确实是有很好的攻击来源追踪机制。比如,我们可以追踪网络攻击来源的IP地址,确定是北京郊外的什么人在干什么事。我们不会贸然下结论,把这个变成一个国家对国家的问题。我们要是清晰地确定了IP地址,我们也有惩罚性的工具可以使用。我认为我们在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不需要犹豫,因为我们要发出一种信息,这就是我们对这种事情认真看待。”
对华看法发生巨变
在如何应对越来越咄咄逼人的中国的问题上,美国各界目前正在进行公开和不公开的激烈争论。争论各方各持己见。
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著名学者沈大伟认为,美国各界对中国的看法已经发生“巨变,或至少是一种‘范式转换’(paradigmatic change),但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暂现象。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已出现本质上的变化。”
美国国会议员高级助手的言论清晰地展示出这种依然在进行中的本质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