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两国正在为实现安倍首相与习近平主席的首脑峰会作出努力,近两年来日本与中国为领土争端和历史因素陷入低潮的关系,似乎出现转机。不过日本学者说,如果没有充分准备,两人会面也不是没有不欢而散的可能。
华盛顿邮报9月15日的一篇评论说,近几个月来日、中两国的民族主义文宣暂时停止,最可能引发两国冲突的,也就是中国海军在争议岛屿附近的活动也有减少,双方特使在首都间悄悄穿梭。这些都让外交界人士认为,两国领导人--安倍与习近平的峰会似有可能在11月实现。
日本东京大学亚洲研究所教授松田康博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两国元首是否能在11月于北京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举行峰会,将是日本与中国改善关系的重要指标。但双方仍然需要为峰会创造更多积极条件,否则两人会面也可能不欢而散。
松田康博说: “如果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只是为见面而见面,那么不欢而散这个可能性也有,所以双方应该要做更多的努力。”
松田康博也说,尽管日中首脑会有其必要,但两国关系的改善并非首脑会就能解决。
松田康博说: “可能性还是有,当然这并不是说,安倍首相和习近平见面以后什么都变好,并不是如此。不过见面总比不见面好。既然首脑级会谈可以实现,那么阁员级的会谈也可以推动,大陆的省级领导人也可以到日本去,现在这些几乎都停摆,所以底下的交流,在实现日中峰会后会全面开放。”
华盛顿邮报的评论说,中国愿意在海洋领土争端中主动降温,部分原因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外交政策发挥作用:一方面加强美日安保条约、表明美国毫不迟疑会协助日本防卫尖阁列岛(中国称钓鱼岛)的,但另一方面,白宫同时也对安倍挑衅的民族主义表现施加压力。
日本官员则认为,除了美国的因素外,日本在中国的投资急剧减少也是北京试图改变的趋势,此外,日本政界非官方人士对习近平保证,安倍不会再参拜靖国神社的外交举措,也让中国愿意减少在争议海域的活动。
不过,尽管中国放松对日本的压力,但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并没有放弃取代美国成为亚洲主导力量的意图。东京大学中国问题专家高原明生说,有些人称中国的做法是一种“悄悄的侵入”(creeping inva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