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5:03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美中印太角逐日甚  双方须设立什么样的“护栏”?


2021年4月10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的纪念中美乒乓球外交50周年的活动中,美中球员举行乒乓球友谊赛。(路透社照片)
2021年4月10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的纪念中美乒乓球外交50周年的活动中,美中球员举行乒乓球友谊赛。(路透社照片)

华盛顿高级官员最近频频强调美国在印太地区积极参与和增强存在的必要性,同时警示中国在印太地区日益扩张的态势。区域和美中关系专家说,华盛顿与北京必须共同制定美中竞争的“交规”和“护栏”,以防止紧张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爆发意外冲突的可能性。

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官员坎贝尔(Kurt Campbell)在最近的两个星期里,接连在两个知名智库分别发表演讲,重申美国参与印太事务和加强在印太地区存在的必要性。路透社的报道称,坎贝尔的频频发声显然剑指中国在该区域的可能野心。

坎贝尔星期一(1月10日)在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一场公开演讲时说,印太地区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可能看到一场“战略意外”(strategic surprise)的地方。坊间舆论说,他的言论显然指的是中国可能会建立太平洋岛屿基地的野心。坎贝尔表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拥有“巨大的道德,战略和历史利益”,但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不同,美国在援助该地区方面做得不够。

而在上星期四(1月6日),这位被外界称为美国印太事务大总管的坎贝尔,在华盛顿另一家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发表演讲说,美国需要在亚洲经济方面加强参与和接触,并称这种外展活动是美国未来一年在该地区政策的决定性的一部分。

坎贝尔说,虽然美中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地受到竞争的影响,但美国并不寻求“主宰”美中互动,而寻求的是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重要作用,最终形成一种与中国的共存。但他同时表示,美国将继续在全球舞台上发挥领导作用,而北京试图将美国排除在外的做法,完全是打错了算盘。

为加强美中危机管理和降低风险机制的目标,而设立“护栏”或者“交通规则”的说法,也正是坎贝尔等美国高级官员在拜登政府上任之初提出的。但是,如何设立让北京承诺并且遵守的这些护栏”或者叫做交通规则,却一直是让华盛顿官员们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

美中共同制定双边关系交通规则

也有美国学者认为,现在是时候来重新思考、制订新的交通规则来稳定美中之间的竞争了。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中心执行主任罗伯特·威廉姆斯(Robert D. Williams)日前在公共事务博客《法战》(Lawfare)上撰文说,随着美中关系继续恶化,战略家和政策制定者们呼吁,美中两国建立“护栏”和“交通规则”,以管理两大国之间的竞争,并且降低军事冲突的风险。

美中关系的“交通规则”应该如何制定?美中在哪些领域急需建立护栏或者交规,才能避免冲突,稳定美中两国的竞争?

相关领域专家告诉美国之音,华盛顿与北京必须展开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双方交往和竞争的路规和护栏,才能防止美中关系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甚至爆发武力冲突的可能性。

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政治军事分析中心主任理查德·魏茨(Richard Weitz)博士表示,华盛顿与北京共同制定在军事领域提高透明度和建立互信的措施,将是美中两国关系发展的有价值的护栏。

魏茨认为,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双方在进行演习或导弹发射时提前通知、禁止破坏性反导弹试验、海上事件协议、军事热线,以及关于核武器准则、危机管理、人工智能等主题的政治-军事对话,以及其它新兴主题的双边对话。

“更理想的情况是,中国加入俄美关于限制核武器和中程导弹的对话;不过这似乎不会很快发生,”魏茨补充说。

美国智库“东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高级研究员饶义(Denny Roy)博士认为,那些高度军事紧张局势可能意外导致双方都不希望发生的武装冲突的区域,是最迫切需要所谓护栏的地方。

饶义对美国之音说,这些地方包括台湾、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等区域。他认为,当前这三个地区都陷入了一方恐吓另一方的失败企图的泥潭,为可能发生的误判和紧张升级创造了机会。再就是中国扩大核战争能力,也是美国政府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除此之外,华盛顿还希望能够让北京停止网络战、因政治争端而对贸易伙伴进行经济胁迫和欺凌的行为;而北京则希望华盛顿停止经济脱钩、放松对中国驻美国记者的限制,以及停止对中国在香港和新疆行为的批评,”他说。

北京和平崛起还是走向霸权

在过去的20年里,北京一直试图向国际社会证明,中国在经济和世界外交舞台上的快速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中国不会走向霸权。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政客倾向于相信中国的宣称,但是北京关于自己和平崛起的说法,似乎一直难以被华盛顿政圈所接受。

伦敦国王学院客座教授、英国前政府官员奥利弗·莱特温爵士(Sir Oliver Letwin)去年12月份曾经向英国媒体表示,西方国家应该努力避免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冲突,保持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的平衡。同时,美国必须在心态上做出巨大的调整,接受自己已经不再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现实。

不过,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马钊认为,中国在现阶段没有要取代美国的做世界领袖的战略意图。因为中国政府当前最主要的施政精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诸如人口老化、经济放缓、环境问题、科技创新、政府管控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等等。而这其中很多问题不是靠建立世界霸权就能够解决的。

马钊同时指出,北京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展现出咄咄逼人态势,只不过是基于对目前自身实力的评估,以及对美国实力下降,即所谓“东升西降”的基本判断,而希望增加自身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在马钊看来,北京虽然不谋求全面更改现行的由美国制定的国际政治经济规则,但是北京也不会全面遵守所有的准则; “而是愿意以新兴大国的身份,代表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非传统欧美体制国家,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美中之间的所谓意识形态竞争,并非是中国已经发展出一套挑战美国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秩序的新制度, “而是中国的发展彰显出某些美国制度乏力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东西方中心的饶义则博士认为,根据超级大国的通常定义来看,美国目前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即能够在全球任何地方投射决定性的军事力量。因此,关于“美国必须接受自己已经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的说法,是像稻草人那样站不住脚的论点。

“中国和平崛起、永不谋求霸权的路线,只是中国的宣传而已。 中国已经在试图通过经济胁迫和军事恐吓,来胁迫其近邻国家屈服。 最近美国对华政策走向强硬,是华盛顿对习近平政府在中国境内的极端威权主义,以及中国境外令人震惊的侵略性动作的反应,” 饶义说。

2022美中如何竞争·合作·对抗

拜登政府上台初期,华盛顿提出了“竞争·合作·对抗”的所谓3C对华战略。这项“3C”政策,是由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上任后举行的第一次外交政策演讲中提出的。

分析人士认为,这项对华战略应该更多地被理解为,是对关于遏制中国或者与中国脱钩呼吁的反应,而并不是对美国对华政策的一种正面和肯定性的愿景。

在过去一年中,拜登政府在与北京打交道时,其实根本无法理清在哪些领域应该合作和竞争,在哪些领域应该对抗;因为美中之间所牵扯的共同利益和诸多领域,在许多情况下一个问题领域可能涉及所有三者的某种组合。

东西方中心高级研究员饶义在谈到拜登的3C对华战略时说,拜登政府除了重新承诺美国保持其在东亚的战略影响力地位,并试图加强与区域朋友和盟国的安全合作外, “拜登并没有拿出明确的中国战略;而且当前的美国对华政策中的许多部分,是相互对立和自相矛盾的”。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马钊教授认为,拜登政府的3C政策,可以缓和特朗普任内对华“全面施压”的紧张气氛,但是不会改变两国竞争关系的实质。3C政策的挑战来自美国国内和中国的反应,美国国内政治而言,两党之间对中国的不同政策主张、态度、言论、以及各自对选情的考量等,不一定能够清楚地区分3C政策各个领域中的不同议题。

“另一方面,中国的态度也会影响3C政策的执行,北京已经屡次表示,中美关系是一个整体,不能任意按照华盛顿的战略利益考量来切分。由此说来,3C政策并非是将中美关系分成三个领域,各领域内的议题独立运作;而更多的还是三个领域相互博弈,寻求动态的平衡,”马钊说。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