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0:31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美国专家看中国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


新华社发布的来自中国航天局的照片显示了嫦娥四号发回的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图片,2019年1月3日。
新华社发布的来自中国航天局的照片显示了嫦娥四号发回的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图片,2019年1月3日。

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的冯·卡门环形山着陆,成为首个造访月球背面的人类探测器。一些分析认为,这显示中国希望加入甚至引领太空竞争的雄心。美国一些科学家则希望,美中两国之间能消除障碍,进行更多合作。

美国科学界兴奋

在中国宣布嫦娥四号成功登月之后,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对嫦娥四号团队表示祝贺。他在推特上说,嫦娥四号看来是成功在月球另一面着陆,这是人类首次,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嫦娥四号的目标位置是冯·卡门撞击坑,这个坑位于月球南极附近的一个直径约2500公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Pole–Aitken basin)内。这个盆地被认为是陨石撞击而成,是太阳系最大的撞击坑,对其进行研究可了解月球的更多信息。

乔治·华盛顿大学空间政策研究所荣休教授约翰·罗格斯顿(John Logsdon)对美国之音说:“这是真正的探索,去到了此前无人去过的地方。”

科学家们说,在月球背面着陆之所以难是因为在着陆过程中,月球会阻断航天器与地球的直接通讯。中国此次先发射了“鹊桥”中继卫星,利用这个卫星来作为连接嫦娥四号与地球的桥梁,但这期间仍有延时,需要航天器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

这种方式的成功令一些美国科学家兴奋。美国圣母大学的行星地质学家克莱夫·尼尔(Clive Neal)对美国之音说:“我们看到这(在月球背面着陆)是可以实现的,希望还能再尝试几次,并且希望人类也能登上月球背面。”

中国的雄心

美国一些媒体认为,嫦娥四号探测器是中国一系列太空任务的一部分,凸显了中国加入甚至引领太空竞赛的雄心壮志。

《华盛顿邮报》的一篇分析文章援引澳大利亚皇家学会(Royal Institution of Australia)太空探索首席科学家阿兰·达菲(Alan Duffy)的话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着陆。今天的宣布是在明确宣称中国技术已经达到的成熟程度。北京长期以来希望匹敌美国能力的目标现在可能在20年内就能实现,而在探月方面,也许只要10年。”

这篇文章指出,中国这次成功登月是数十年经营规划的结果,而在中国扩展太空项目的同时,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曾经有过最成功太空项目的国家,太空探索的热情却在减弱,比如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预算减少已有些年。

中国在2018年完成了38次卫星发射,并在上个月开始将自己的北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中国还计划建立宇宙空间站、载人登月和探测火星。

中国这次的嫦娥四号探月并非单靠中国一方力量。《国家地理》杂志报道说,德国和瑞典的科研人员也有参与,同时“鹊桥”卫星上的射电望远镜设备来自中国和荷兰的合作。

竞争与合作

虽然美国与俄罗斯在太空探索上有合作,但是美国一项被称为沃尔夫修正案(Wolf Amendment)的法律禁止美国航天局与任何中国实体合作,除非项目明确得到国会的授权或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认证。

美国圣母大学的尼尔说,美国和中国在科学家层面还是有一些良好的合作的,但是在航天局一级的合作,或者涉及美国航空航天局资助的时候,就受到沃尔夫修正案的制约。

支持这项规定的人士认为,这有助于促进美国的国家安全,因为中国航天局与中国军方有关联,而太空技术可以军民两用。

中国一直坚称其太空计划是完全出于和平目的,但是美国军方对此表示怀疑。五角大楼在去年5月的一份报告中说,中国解放军的战略家认为利用太空系统的能力“对现代战争至关重要”(central to modern warfare)。

路透社的报道指出,中国与美国都已试射了反卫星导弹,一些专家认为,太空已变成对抗的空间。不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在2020年之前建立太空军。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罗格斯顿认为,美中两国在国家安全层面的较量,并不意味着不能有科学层面的研究合作。

美国圣母大学的尼尔认为,从人类太空探索的角度来看,合作比竞争更有益处。他说:“一旦我们走出这个星球,我们开始成为了全球文明,而不是民族国家文明,因此太空的合作就会是必须的。”

他说,他不担心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能力发展。他说:“我们需要做的是对我们的成就更为自信。你知道,美国做了很多,但是你也应该知道,距离阿波罗11号登月已经过了50年,距离上一次人类在月球上行走已经过去了47年。我们在此后做了什么?我们歇下来了,别人赶上来了。我们应该吃惊吗?不应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一起合作。”

对于这个问题,罗格斯顿也持类似的观点,他希望新国会改变禁止美国航天局与中国合作的限制,让美中双方在探月和火星等项目上能有更多合作。

他说:“美国在太空具有领导优势,除非它选择失去这种优势。美国有60年的经验和各方面的能力。相比之下,中国的项目规模还是比较小的。毕竟中国快三年没有送人到太空。我觉得,我不害怕中国赶超,而是担心美国落后。”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