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机器人,语音识别,公共安防...这些在2018国际消费类电子展上大放光彩的产品都和一门科技有关:人工智能。
目前,全球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有近3000家。根据腾讯研究院近期出台的《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美国企业占据了总数的42%,而中国位居第二,占到23%,这一差距主要源于基础层和技术层企业的数量,而芯片正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薄弱环节。
黄畅是中国智能芯片制造商地平线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他对美国之音表示,芯片方面的贸易逆差确实是一个问题。他说:“比如,去年中国进口芯片的贸易额大概是2000亿美元,已经超过石油的进口贸易额。近些年,随着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进口芯片的需求急剧增加,使得芯片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国内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确实是事实和现状。”
成立于2015年的地平线机器人,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之一,其定位是发展针对某些特定应用领域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比如面向智能驾驶和智能摄像头的处理器,以避开和行业巨头的竞争。
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主依赖英伟达、英特尔、超威半导体等美国芯片企业制造的智能芯片。尤其在通用服务器领域,这些美国公司占据垄断地位。不过,在针对特定场景和功能的专用芯片领域,中美企业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也是中国公司的机会所在。
除了芯片,中国从事AI技术的人才也相对缺乏。领英网站2017年发布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中国目前只有5万人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工作,远远落后于美国的85万人。
英伟达公司机动技术营销总监蒂姆·王对美国之音说: “目前,数据科学家,也就是了解如何收集数据,并且建造精确的、反应迅速的框架和神经网络数据的人才,是很稀少的。希望中国能够找到这些人才资源,在数据科学的帮助下发展人工智能。”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致力于在人工智能领域与美国竞争。2017年7月,中国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计划在3年内与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同步。随后中国科学技术部在网上贴出了研究项目规定,将英伟达作为追赶的目标,投资总额则可能高达1500亿美元。
尽管政府已经表现出了明确的意向,但目前几乎没有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计划与美国的巨头正面对决。地平线机器人、深鉴科技,寒武纪,以及规模更大的华为,都把重点放在了专用芯片和芯片的终端应用上。此外,中国公司也在谋求和美国企业的进一步合作。地平线机器人2017获得英特尔领投的近亿美元的A+轮融资,而深鉴科技也与美国芯片设计公司Xilinx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地平线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黄畅并不认为竞争是一个问题,他指出:“坦率地说,人工智能产业还处在萌芽阶段,现在我们看似在做很多事情,眼花缭乱,但是这个市场还处在没有打开的状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AI产业会是现在大家能够看到的十倍、一百倍、甚至一千倍。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应该妄言任何竞争, 而是应该共同协作,或者说是良性的竞争关系。就像在赛道上奔跑,本质上都是为了破世界纪录。”
面对中国政府的追赶,英伟达并不特别担忧。蒂姆·王说:“担忧也是有的,但是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复杂的领域,竞争驱动创新。我很高兴看到竞争,为了打造更好的世界,我们需要竞争和创新。所以我很高兴中国政府在人工智能产业上投资。”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在芯片领域的并购加进了审查。2016年和2017年,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否决了包括中资对快捷半导体、威腾电子,以及莱思半导体的收购案,称它们可能危及国家安全。
尽管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但机会和发展空间也是无可限量的。美国市场预测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 2017年报告显示,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的产值将达到近600亿。不论是基础设施和通用服务器,还是终端应用和专用芯片,都有机会能得到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