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00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中国探索培养杰出人才之道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生前的一个提问,成为出席“两会”的政协委员们讨论教育改革时的焦点之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提给中国总理温家宝的,那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引发委员热议*

钱学森在病重住院期间曾数次跟前来探望的温总理提到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现在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钱学森之问”引发各个界别政协委员的热议。北京大学副校长柯杨认为,应给高校充分的自主权。他抱怨说,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都把高校的内部事务管得太多,管得太细,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中科院院士李邦河说,“如果不杀住‘研而优则仕’之风,造就科学大师将永远不可能。”他说,中国有很多具有卓越创新才能的年轻人,他们差一步就能成为第二个钱学森了,可惜的是,这样的年轻人很快被提拔当官了。

*教授要在教研中起重要作用*

在星期五“两会”安排的一次集体采访中,美国之音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教育部官员。政策法规司司长孙宵兵在回答时表示,要培养杰出人才就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要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

他说,正在征求意见的一个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到这点,“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术、教学和学校管理当中的作用。这一句话是新写的。”

中国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宵兵
中国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宵兵


孙宵兵说,在教学和学术研究过程中,教授要起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一些具体的管理事务也应该适当地授权教授处理。

*高校要落实好办学自主权*

纲要还试图解决高校行政化的问题。孙宵兵说,要首先落实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他说:“第二,进一步地减少和规范对于学校的行政的审批事项。我们认为减少干预就是着重要减少审批事项,不要什么事情都到教育行政部门去批。第三,还要改变行政化的管理模式。”

*高考成绩将不再是唯一依据*

高考改革也是委员们议论的一个题目。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认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打破应试教育的缺口。”他说,中国很多有创新天赋的人才被高考埋没了。

朱清时说,最理想的考试模式应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是综合素质的测试。他说,“考试要从出难题转为主要考量学生的素质、创新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中国教育部官员孙宵兵阐述了官方在高考问题上的态度。他说:“第一,我们觉得还是应当有一个高考的制度,包括全国统一的高考。因为这个考试制度也是很多的人民群众反映保障教育公平的一个基本制度。第二,高考制度必须改革。怎么改?纲要提出来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制度。”

他说,今后高考成绩是录取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要把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参考。

至于多元录取机制,孙宵兵说:“对于统一入学考试的学生,还是要实行择优录取;对于有特长的、符合学校培养条件的,经过面试、测试来自主录取:表现优异的,在高中阶段,可以推荐录取;符合国家特殊需要的,要进行定向的录取;有特异的才能,要实行破格录取。”

*钱学森放到现在,照样成不了大师*

钱学森是在中国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后来去美国留学,在名牌大学里攻读硕士和博士,毕业后进入美国重要研究机构工作,在美国生活20年后才回国效力。

一些专家认为,当前中国没有培养杰出人才的学术土壤,“把钱学森放到现在,他照样成不了大师。”

《燕赵都市报》援引华师大校长马敏的话说,“现在的大学千校一面,毫无特色,怎么培养创新型人才?”他认为,大学不自主、没特色,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局面,想培养大师很难。

*中国教育体制受到深层次质疑*

去年10月,泰晤士报和英国一家著名研究机构联合进行的2009年世界大学排名榜出炉,中国大陆只有清华大学挤到第49名。

面对这个结果,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大声质问,“教育部的领导应该冷静想一想:为什么创办只有10几年的香港科技大学在权威排名榜上会超越北大、清华?为什么留学潮会汹涌澎湃,而且从中学就开始了?”

《新京报》一篇评论说,袁伟时之问和钱学森之问是同一个问,都是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层次质疑。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