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 - 星期五,日本政府宣布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不会举行日中首脑会谈。这被视为日本政府购岛行动带来的后果。早年曾经常驻北京的日本记者认为,钓鱼岛(日本名:尖阁列岛)争议是日中对立的象征,是缺乏相互理解的结果。
*多事之秋*
星期五(9月7日),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宣布在亚太经合峰会期间,日中首脑不会举行正式会谈。这打消了日前日本媒体传出两国首脑或将会谈缓解钓鱼岛之争引发的紧张局势的期待性猜测。日本政府日前就收购钓鱼岛与地权者达成协议被视为主要原因。
日本的汽车商也抱怨,钓鱼岛之争影响了他们在华销量。日产汽车公司首席营运官志贺俊之星期四在四川成都对记者说上个月日产在华销售业绩不佳。这是因为日产现在很难在华开展促销活动,特别是在户外。志贺还说领土问题很难,但是我们希望尽快友好解决。
目前日本更关注的是中国政府会在购岛问题上采取什么“必要措施”来维护国家主权。这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此前针对日本政府签约购岛后作出的发言。他说中方正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知己知彼*
本月29日即将迎来中日恢复邦交40周年,钓鱼岛之争为这个纪念日蒙上阴影。
原日本共同通讯社驻北京记者、曾出任过中国研究所理事的中岛宏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曾经常驻北京7年多。
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指出,钓鱼岛争议是日中近年来对立的一个象征,起因是2010年在钓鱼岛海域发生的撞船事件。在日本人看来逮捕中国渔船船长是正当的,中国采取停止人员交流以及对日禁运稀土等措施是不当之举。尽管如此,日本政府却释放了中国船,为此日本国内形成应该对华强硬的氛围。他说:“我觉得中国现在变得非常大国主义,日本很担心中国将来的走向。”
中岛认为如果没有钓鱼岛问题,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并不坏,不像有的民调得出的80%日本人对中国不抱好感。他认为顶多也就是50%。
中岛说日中需要多理解对方,比如日本人不善于表述意见,如果讨论起来就容易打起来。可是中国人不一样,他们很少因为争吵而打起来。中岛说日本也好中国也好,都需要进行自我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今非昔比*
原日本经济新闻记者、现任日本拓殖大学国际学院教授的藤村幸义从1979年起先后常驻北京六年。
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现在的记者或许难以想像当年日本几家报社的十几名驻京记者每天晚上聚在一起靠收听中央广播电台“新闻联播”来嗅察当局政策的情景。
如今中国信息来源不仅有官方的定期新闻发布会,还有网络新媒体的民间渠道。不过藤村认为,这些现像并不意味着中国媒体进入了自由化时代。他说:“当局收得很紧,有时放松但随后又倒转。一般认为政治民主化先从媒体自由化开始。中国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藤村认为日中邦交40年里,两国政治层面的对话不但没有深化反而倒退了。他认为双边关系恶化媒体有一份责任。他说日本媒体的中国报道偏重政治,忽略经济和社会,很难让人全面了解中国。他在自己的官方网页中特设了一个名为“中国编辑日记”的栏目,刊登很少被报道的中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