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9:58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十三五”外交攻略,新时期安内攘外?


习近平造访波音工厂 (2015年9月23日)
习近平造访波音工厂 (2015年9月23日)

在习近平领导下,中国外交开始了全方位的新攻略。中国由奉行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低姿态外交攻略,转变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该出手就出手,从中共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和习近平对其说明,可见其端倪。习近平正在东南亚访问,他会见了越南领导人并要和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见面。

邓小平是在六四之后提出这种“韬光养晦”观点的。他1992年说:“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 六四刚过不久,邓小平说:“总之,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

有论者指出,三十年巨变,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如今的中国已摆脱六四后困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大气粗,动辄外援天文数字,中国消费者遍及全球。与此同时,中国寻求更大国际空间,以实现持续性发展。这正是中国抛弃韬光养晦观点的内外动因。

中国到底需要韬光养晦否?

但中国老资格外交官吴建民认为,中国不该抛弃韬光养晦的政策。他此前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反对韬光养晦是一种“弱国心态”。他谈到,中国目前的根本利益是保持发展的势头,不能为了迎合某种情绪而采取一些措施。他说:“这是短视的表现,”。但是,吴建民的声音及其代表的观点,在中国舆论场上已经由当年的一种理性思考变为“弱势群体”,遭到不少调侃和嘲笑,被认为是新时期“汉奸思维”。

不少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网民认为:中国如今已经羽翼丰满,不需要再卧薪尝胆。如今的世界就是一个大“水浒”,拳头大就是李逵,该出手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五洲,这样才能“自立世界民族之林”。从中国在东海和日本因领土纠纷而对峙,到南中国海和东南亚一些邻国的海岛纷争,到拒不承认和接受海牙国际法庭裁决,都可看出中国这种要参与“治理”世界,强化其“话语权”的心态和行动。

拉塞尔:中国须尊重国际秩序

但是,美方并不认可中方这种“参与”态度。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周三在纽约说:中国的这种策略“与国际体系的规则和普世价值是不一致的,也不是其它亚洲国家所想要的。”

至于为什么中国在这个时间点上加紧建岛,拉塞尔回答说,中国一直在关注荷兰海牙的常设仲裁法院正在进行的法律程序,那就是菲律宾的诉讼,包括认为中国的九段线与国际法不相符。中国强力反驳这些指控,认为这是中国的主权问题,国际冲裁法院没有司法管辖权来审这个案子。

但美国之音驻纽约记者报道,国际仲裁裁法院仔细审议了中国的立场文件后,拒绝了中国的论点。现在,仲裁法院将审理菲律宾的案子,并将就九段线等问题作出裁判。拉塞尔说,这一裁判不仅对中国的海洋权,而且对多有投入的中共领导人的面子有着巨大影响。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正在新加坡准备会见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他在十月中旬一次政治局会议上首先提出要“参与全球治理”。他说,中国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中国梦”。他称这个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的原话是:“要审时度势,努力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习近平在不久前访美时也提到:全球治理体系由全球共建,不能由某个国家独自掌握。

留美学人《纵览中国》刊物主编陈奎德博士曾在美国之音电视节目上说,在南中国海问题上,没有一个国家赞同中国的立场。陈奎德说:中共抛弃邓的韬光养晦政策,是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他们的外交重心,他说:邓实际上是要中国加入国际秩序,而习近平是想改造国际秩序。他说,中国会很难做到这点,达到目的,因为中国毕竟在意识形态层面与普世价值和西方世界不一样乃至格格不入。

台湾的海峡问题和全球战略问题专家林中斌也认同中国不再韬光养晦的说法。他对美国之音说,中国实际上从2009年就开始逐渐放弃了韬光养晦的策略。2009年3月,美国一艘观测船在南海被五艘中国船只围堵,这一事件大大加剧了中美在南海问题的冲突。当时,中国在南海与菲律宾也存在领海主权的冲突。

他说:“2008年年底的时候,当时中国,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跟它关系不好的国家,不是有稳定关系就是在改变关系。但是2009年一开始,之前很不容易得到的成绩就被自己打破掉了。”

其实,更多的海外中国问题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早在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前就已经放弃了韬光养晦政策,只是2007年习近平获得火箭式提拔直接从中委成为政治局常委之后,特别是2012年他“登上大位”成为党和国家军队一把手之后,他才多次提到“全球治理”。

中国新时期的开拓疆土与“安外攘外”

曾当过台湾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国防部副部长的林中斌认为,中国当前的对外政策最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修补和周边邻国的关系,二是破解美国与其盟友们的联合。“那是非常成功的。从英国开始,法国、德国、意大利都跟进了。”

习近平上月访问英国被中国媒体称为是“超级国事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和总额约400亿英镑的商业大单。另外,中国在组建亚投行时,英国也是第一个响应。但是英国布鲁奈尔大学经济与金融系教授刘芍佳并不认为英国的种种看似对中国示好行为有更深层的意义。

他在上周连线美国之音时说,“英国是一个资本就是上帝的国家。它只追求资本。世界上谁有资本,它就认谁为大。”

而目前的中国,在陈奎德眼中,仍然是一个“孤岛”。他说:“中国在周边几乎没有一个和它友好的国家,如果是真正私下里问起来这些国家和它的态度的话。所以这个外交是潜在的非常孤立的态势。”

BBC报道,就在习近平在越南进行访问,双方握手言和皆大欢喜之际,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不仅也在越南访问,而且周五(11月6日)在河内与越南国防部长冯光青会谈。报道说:“双方都表明了忧虑中国在南海的强行举措,通过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船停靠越南等行动,推进两国国防合作。”

习近平访越之际,根据越南政府官方网站发表的声明,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阮富仲要求习近平在南中国海不要寻求军事化,并维护和平。但与此同时越南当局同样采取了“安内攘外“的做法,有越南民众在习近平访问之际举行抗议示威,遭到警方残酷打压。

旅美学者陈奎德认为,中国如果想在经济上有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放低姿态,接受国际的基本秩序和基本价值。

中国外交,花钱买友?

中国问题观察人士胡平在美国之音电视节目上说,无论是中国的对外援助,还是商业合作,都是在“用钱买朋友”。他认为,这种政策难以长久。

陈奎德也同意这种看法。他还谈到,中国经济目前已经遭遇了重大困难,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可能会越来越没有能力“有这样多的实力去花钱来买自己的国际安全和国际的所谓友好”了。

但台湾专家林中斌认为中国用“超军事”尤其是经济手段达到外交目的,“非常的有技巧”,而且就目前来说“是非常成功的”。

他说,“中国所用的这些方法到目前来看,蛮有效的。尤其是在2013年1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出访北京的时候讲的那句话,也就是英国是西方世界最支持中国的国家。那么今年2015年就实现了。当亚投行成立的时候,英国是第一个跳出来参加的,甚至让美国很不高兴。那之后德法意都参加了。”

外交,大家都要韬光养晦?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45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曾说,“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和普遍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必须维护,不能打破。”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也曾表示,美国依然是世界的领导者,中国没有想法也没有能力去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更有有心人注意到了中国这种从韬光养晦到咄咄逼人的外交转变和中共高层的两套话语。陈奎德说,“最近刚刚访问美国的时候,习近平说的是中国不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未来的一年是要集中精力做自己内部的事情,要做的是国内的改革。但是他们在内部政治局讲话就讲这个国际秩序,又专门提了这个东西,就是说不能由某个国家单独掌握,是明显是针对美国的。所以他们是两套话语。”

但林中斌认为,两套话语体系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美国的策略是“对外强硬,对内表态”。

他举例美国派军舰到南海中国人工岛礁12海里范围内巡航事件时说,“拉森在挑战中国岛的领海的时候,美国政府官员收到白宫指示都闭嘴,不要去夸张这个事情。所以很多地方美国都表现出自我克制的。所以这个动作是做出来的,至少对他们国内有个交待。”

但他还补充说,虽然中国从没有说过要挑战美国的霸权,但“中国长期的计划跟目标是,不战而主东亚。也就是说,中国要避免跟美国军事正面冲突,用超军事的手段,经济、外交等等,来慢慢达到这个目的。中国会等待美国有一天它自己觉得力量不够了,会退出来,退出东亚,而不是由中国用武力把它赶出去。”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政坛新星马斯克崛起,为何中国高层谈论他?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19:40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