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5:10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朱棣文谈气候变化和中美双边合作


朱棣文谈气候变化和中美双边合作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6:07 0:00

朱棣文49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四位获此殊荣的华人;61岁出任美国能源部部长,力推美国新能源转型,并在中美能源外交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朱棣文于1976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7年,时年49岁的他,以关于原子和粒子的激光冷却研究,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8年12月15日,朱棣文由奥巴马总统提名出任能源部部长,成为首位担任美国内阁首长的诺贝尔得主。朱棣文自上任以来,投入大量精力推进清洁能源研究,并一直致力于能源外交政策。

2009年11月,朱棣文作为美方高层代表与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共同创建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2013年卸任后,他在斯坦福大学任教以外,将研究方向转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储存,并多次走访中国,呼吁清洁能源的开发并强调减排的重要性,为2014年底中美双边碳减排协议的达成起到重要铺垫作用。

主持人: 朱棣文教授,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非常感谢。您从一个纯学术领域到从事公共政策,再重新回归研究,我希望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之中的感受。另外作为美国能源部部长的这四年对于现在的研究有没有帮助呢?

朱棣文: 在政界的这四年实际上让我能够更好的解释很多理论,因为你要对很多不是学科学专业的人解释这些事。所以我想,因为这段经历,我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我认为政治本身并不能给我带来创新的想法。但是它帮我非常全面地看到能源领域中技术层面的问题。现在我与一些在电池研究领域的教授合作,也开始对PM 2.5污染物有兴趣,因为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更好的过滤器,尤其是在中国,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以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让我开始想我怎么才能用我的研究,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主持人: 您在2009年上任成为美国能源部部长以后,努力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并且广泛的建立合作推进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现在7前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朱棣文: 我们应该尽全力推进这些研究,这点很重要。好消息是可再生能源越来越便宜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有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在产业里尽可能低成本的运用这些技术。随着可再生能源在产业中的所占的比例从百分之10到20到50以至更多,能源储存,不稳定性,输电和配电都会成为问题。但是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

主持人: 所以您认为前景比较乐观?

朱棣文: 是一个既乐观又严峻的前景。因为这些年来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并不是很积极。我们现在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影响的反应,比我们10年20年以前想到的更敏感。

主持人: 你提到过有很多数据显示出海平面的变化对人类行为很敏感。您能不能讲讲有关这方面的数据?比如在这个世纪结束时,我们能有什么样的预期?

朱棣文: 首先我要说并不只是这个世纪,最坏的情况可能会在几百年后发生。我们有地质数据显示几百年前的海平面水平,那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6到9米,如果换算成英尺能到30英尺高。你想象一个你喜欢的城市,不管是伦敦,波士顿,曼哈顿下城,还是上海,10米左右,上海很可能要在水下了,而这是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

主持人: 这是一个全球的问题,那么我想跟您谈一下,过去的三年,中美双边加强了合作来共同对抗气候变化,不管是巴黎峰会也好,还是碳减排协议也好,您认为这两方做得够么?

朱棣文: 首先我想说,如果不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双边协议,我不认为巴黎峰会能成功。能有一个发达国家,一个发展中国家联手,说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做些事情。中美两国显示出的领导力非常重要。那么现在说他们做得够不够?你一定要尽可能多的去做,因为即使我们达到了巴黎峰会的目标,我认为达成这些目标还是会在几百年后,让人类处在一个很危险的境况下。

主持人: 这个合作不仅是在官方层面上,您对公司和机构合作中如何更有效分享资源有什么建议,您看到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的?

朱棣文: 从历史上来看,我认为美国公司会有一点担心中国公司会想要盗取知识产权。很多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有一些不情愿,会想如果没有诚实的商业合作方式,我应该不应该去中国进行工业制造,不仅仅是中国,也可能是很多其他地方。所以我认为合作共同研发技术是一个更好的方式。我想这是最好的方式。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