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0:23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专访宋永毅-用大数据研究文革


就职于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的宋永毅教授对文革研究的突出之处就是搜集大量历史资料,建立了一个三千多万字的电子文革数据库。
就职于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的宋永毅教授对文革研究的突出之处就是搜集大量历史资料,建立了一个三千多万字的电子文革数据库。

洛杉矶-在文革开始50年、结束40年后的今天,它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公众讨论和学术研究的禁区。对于很多当代中国的年轻人来说,破四旧、黑五类、武斗和非正常死亡这些关键词,只是有关那段历史的一个个盲点。这场运动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造成广泛而深刻的破坏,使得中国在崛起的表象下仍然留存着累累伤痕。

近些年来,一项大规模《文革数据库》的研究整理工作使得“人吃人”这个关键词逐渐在文革的讨论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篇幅。与传统通过实地采访和查找资料进而研究成书的方式不同,这项数据库研究从大数据资源整合的理论出发,系统收集汇编文革历史信息,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作为数据库的一部分,《广西“文革”档案资料》项目整理出了该地区在文革期间人吃人这个极端现象大规模发生的历史数据。

《文革数据库》的主编宋永毅教授就职于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在其文革研究生涯中,宋先生先后出版了《文化大革命和它的异端思想》、《新编红卫兵资料》(共115卷)、《中国文化大革命资料库》、《中国反右运动资料》等多部著作。

文革到底发生了哪些让文明社会难以想象的事情?历史数据记录下的这些惊人现象又能详实到何种程度?当今的中国社会到底以何种方式受其影响?宋永毅教授在与美国之音的对话中以广西这份档案为例,从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角度,系统地讲解了文革数据库的形成过程,以及他自己对于这场浩劫的感悟。

文革数据库填补业内研究空白

美国之音:最近几年,您在文革方面研究的突出成果是建立这个数据库,您能否给我们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个数据库的概念,都储存了哪些资料?​

宋永毅谈文革数据库概念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1:15 0:00

美国之音:数据库看起来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庞大的工程,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从搜集资料到筛选再到将资料收入系统的过程?

宋永毅谈文革数据库收录过程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3:09 0:00

《广西“文革”档案资料》揭露文革人吃人现象

美国之音: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全国性的运动,各地对这个事件都会有记录,您为什么会对广西这份文件尤其看重呢?

宋永毅谈广西文件重要性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1:52 0:00

美国之音:最开始发现有相关资料记录广西在文革期间有人类嗜食同类的现象时,也就是您描述的人吃人的相关记录时,您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心情对您在文革方面的研究有何影响?

宋永毅谈文革研究使命感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2:44 0:00

美国之音:以您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大规模的人类嗜食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会在广西发生?这种行为发生的大环境和广西当时的政治背景是怎样的?

宋永毅谈广西文革背景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4:13 0:00

美国之音:能否给我们用实例分析一下这个极端现象从萌生发展到大规模的过程中,公众的心理变化?

宋永毅谈广西文革人吃人现象社会背景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2:07 0:00

美国之音:您对在文革期间广西自治区这种人吃人的动机如何解释?这种行为的源头由何而来?

宋永毅谈广西文革人吃人现象动机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3:24 0:00

美国之音:从广西的这个极端现象出发看全国,在目的和性质上,您如何将文革与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大屠杀事件做对比?

宋永毅谈文革对比历史著名大屠杀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3:35 0:00

年轻一代需要独立思考

美国之音:年轻一代对文革的背景并不了解,他们应该如何理解并看待文革这个历史事件呢?他们应该从文革中学到什么呢?​

宋永毅谈年轻人看文革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1:34 0:00

宋永毅说,由于这个数据库在资金和人力方面的投资非常庞大,短时间内尚未能做到免费对公众开放。但他希望在10年内能使得更多人免费阅读这些资料。

(文革数据库界面链接http://ccrd.usc.cuhk.edu.hk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2025年中国面临哪些外交新挑战?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2:25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