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纠缠多年的所谓“鸿夏恋”终于修成正果。台湾媒体称,鸿海成功杀价1千亿日元,既意味着产业升级,也是骄傲。而有外间分析认为,鸿海苦恋夏普,是为了在压力日重的苹果产业链中占据更大份额。
在经历四年艰辛谈判后,日本夏普公司社长高桥兴三和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董事长郭台铭4月2日在两家公司共同运营的堺工厂(堺市)正式签约协议,有百年历史,身处困境的日本显示屏和家电巨头接受鸿海35亿美元(3888亿日元)出资,正式纳入这家代工制造业巨头旗下。
路透社报道说,在拥挤的新闻发布会现场,鸿海董事长郭台铭避开了如何、何时将夏普扭亏为赢的问题,但对该公司凭借受到高度关注的技术而翻身颇有信心。
郭台铭所说的是氧化铟镓锌(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 IGZO)技术。夏普具有大规模生产这种先进的LCD薄膜晶体管显示器的专有技术。路透社报道说,郭台铭在记者会上表示,尽管人人都在谈论有机电激光显示(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而他若是工程师,会选择更为节能的IGZO。他期望未来IGOZ和OLED在夏普显示屏所占比例为6:4。
郭台铭还表示,管理层还制定出雄心勃勃的计划,让夏普在“物流网”(the Inernet of the Things)和智能家电等下一代消费产品中扮演关键角色。
周六签署的协议给历经波折的“鸿夏恋”画上了句点。就在一个月前,夏普董事会拒绝了有政府背景的日本产业革新机构的收购,选择了鸿海的竞购方案,但郭台铭在得悉夏普潜在的负债情况下,推迟了签约时间。后经商谈,台商以低于原报价1千亿日元的价格同意收购处于亏损困境中的日本电子产品巨头。
关于如何扭转夏普在接受瑞穗金融集团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救助仍陷于亏损的局面,郭台铭说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路线图。但路透报道说,这意味着一个扭转夏普局面具体的方案还远未形成。
台湾媒体时常将历时四年的鸿海和夏普的并购案称做“鸿夏恋”。《中国时报》4月2日报道说,“鸿夏恋终于修成正果,还成功杀价1千亿日圆,对台湾而言,是产业升级,也是骄傲;但对日本而言,百年电机大厂被台湾并购,可是心有不甘。”
中时报道谈及鸿海入主夏普可能面临台日文化和企业管理差异等方面的挑战,也谈及郭台铭何以在夏普几乎濒临破产之际斥巨资收购。报道说,此前有传言称,这可能是鸿海的策略布局,希望能台日联手抗韩。而该报道说,日本很多经济学家认为,鸿海过去多担任OEM代工角色,可能项借此拥有自己的品牌及设计、制造团队。
郭台铭于1974年成立的鸿海只是一个资本额30万元新台币的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旋钮的塑料公司,如今已是年收入超过千亿美元的代工制造业巨头。1990年代起,随着个人电脑订单骤增,郭台铭在中国大陆开始投资兴建大型代工厂,其中便有位于深圳的拥有超过10万工人的龙华富士康。但2010年发生的多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引发劳工权益组织和媒体对富士康的管理方式的关注和批评。
为苹果公司的iPhone和其他电子公司代工令富士康成为业界老大。但它近年来开始感受到代工制造业变化所形成的巨大压力。纽约时报3月30日的一篇分析报道,将鸿海并购夏普的努力,看作是郭台铭为了在苹果供应链中保住巨大份额所做出的一次冒险尝试。
报道说,富士康通过在中国大陆建厂,雇佣数十万工人,成功做到以低廉的成本能够让美国的中产阶级买得起iPhone。但是,报道指出,这种合作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因为苹果不再依靠单一的供应商,而是把订单交给不同的生产商;此外,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降温,富士康业遇到困难。
纽约时报报道援引的分析认为,并购夏普会令富士康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但富士康愿意下这笔赌注。分析认为,收购夏普将意味着富士康获得苹果供应链中的更大份额,并且可以让富士康在全球电子产品供应链中所占的份额加重。
纽约时报引用的市场研究机构IHS的分析数据显示,显示屏是智能手机中利润颇丰的零部件,每件价格可高达54美元,而夏普则为25%的iPhone提供手机显示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