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名国际学者星期二在一封给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的公开信中,对加国政府处理遭中国不公平拘禁的3名加拿大公民的做法表达支持,许多专业为台湾研究的学者也在信中呼吁特鲁多,利用这个机会审视并加强加拿大与台湾的关系。
从事台湾原住民研究的渥太华大学人类学教授史国良(Scott Simon)是这封公开信的联名者之一,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发起这封信的目的是要支持加拿大政府的立场,因为在处理孟晚舟案与加拿大公民被中国拘捕的问题上,加拿大政府正处于困难时刻,他们希望特鲁多政府能坚守立场,遵循法律程序处理孟晚舟案,不要屈服于中国的“人质外交”。
史国良并以中文表示,发起这封信“主要的目的是要支持加拿大,因为加拿大跟中国的关系现在有一些尴尬的地方,中国扣留3个加拿大人,一个要判死刑,所以我们第一个是希望支持加拿大的立场,然后我们也觉得台湾也是一个民主国家,跟加拿大一样,所以应该是民主国家可以相互支持,所以我们是希望这件事情处理之后,台湾和加拿大的外交关系可以更近,所以我们希望加拿大政府可以检讨自己对台湾的外交政策。”
史国良说,加拿大政府对自己公民遭到北京当局的不公平对待“感到意外”,这有点过于天真,因为其他政府,如台湾和日本,对于自己公民被北京以各种理由不公对待都已经有相当经验,台湾更是处于北京压迫的最前沿,因此学者们希望加拿大政府能在处理孟晚舟案时站稳立场,同时也利用这个机会检讨与台湾的关系,与同为民主的台湾相互支持,交流经验。
史国良说:“加拿大是一个法治国家,跟美国一样,台湾也是一个法治国家,但北京不是啊,因为中国他们可以为了政治的目的去干涉司法,所以我们希望加拿大可以按照加拿大跟美国的条约把孟晚舟交给美国,然后再怎么来处理跟中国的关系,希望这3个加拿大人可以回加拿大。”
史国良也提到被中国政府判5年刑期的台湾公民李明哲案。他说,李明哲是一个“人权斗士”,希望中国可以将李明哲交给台湾政府,让他回家,加拿大和全世界都应该关注李明哲的命运。
来自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台湾的学者在公开信中表示,加拿大正遭受压力要“顺从中国要求将孟晚舟驱逐案从法律程序变为政治交换”,他们欣赏加拿大政府以“非政治、依据国际法及外交常规”的方式处理这个案子。
信中指出,对加拿大公民康明凯(Michael Kovrig)和斯帕弗(Michael Spavor)的拘捕,以及谢伦伯格(Robert Lloyd Schellenberg)后来被判死刑,都是“对人权及国际法的严重侵犯”,“北京当局正在与加拿大进行人质外交”,希望特鲁多在“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恐吓手法时保持坚强并维护法治”,学者们也呼吁自己的政府与加拿大站在一起。
信上还说,身为从事台湾学术研究的国际学者,他们在观察中国政府对台湾的行为几十年后必须指出,中国的作为已经“令人遗憾地成为新常态”,“北京当局正在不断地透过威胁及恫吓达到其目的”,但国际社会总是对这些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look the other way)。
信中提到,台湾和加拿大是“天然盟友”,“这两个国家同享共同价值,包括民主、对人权的尊重,以及对个人尊严的信仰”,台湾长期以来都是北京统治者压迫与霸凌的对象,对于如何应付这种事有相当经验,或许这些经验此时对加拿大会有所帮助。
信中提到台湾人权工作者李明哲被中国以“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刑5年以及北京当局对台湾各种施压手段,说加拿大与台湾“在同一条船上”,双方应该合作,并且在共同面对中国的压力时做更多协调,例如加拿大外交部曾经在2018年12月对中国施压私人企业,要求他们在政治议题上采取立场一事表达强烈失望。
学者们建议加拿大政府利用这个机会审视并强化加拿大与自由民主台湾的关系,加强彼此对共享价值、人权与民主原则的交流。
57名国际学者包括加拿大的史国良(Scott Simon)、寇谧将(Michael Cole),新西兰的安妮·玛丽·布雷迪(Anne-Marie Brady),澳大利亚的家博(Bruce Jacobs)、冯崇义,欧洲的彭保罗(Paul Jobin)、韦杰里(Gerrit van der Wees)、叶胡达(Michael Yahuda)、丹尼尔森(Michael Danielsen)、台湾的陈芳明、萧新煌、高英茂、司徒文(William Stanton),以及美国的谭慎格(John Tkacik)、博思科(Joseph Bosco)、谭若斯(Ross Terrill)、林蔚(Arthur Waldron)、杨甦棣(Stephen Young)、章家敦(Gordon Chang)、金德芳(June Dreyer)、周钜源、芮宗泰(Timothy Rich)、林培瑞(Perry Link)、孟捷慕(James Mann)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