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结束对中国以及亚洲地区的访问,回到美国。美国一些媒体批评说,奥巴马的这次出访、尤其是在涉及到美中关系的一些重要问题上几乎是空手而归。奥巴马内阁官员说,美国一些媒体的报导过于负面,从长远来讲,这次访问将使美方受益。
*气候、北韩问题似乎有进展*
发表在美国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上的一篇社论说,奥巴马之所以被选为总统,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保证说要在国际事务中从更加合作、更加实际的角度出发,发挥美国的领导作用。这家报纸说,我们对此表示支持。社论说,奥巴马总统选择的这种方式方法是否会有成效,我们过几个月再看,不过,作为美国总统,他必须始终不渝地敢于面对北京,捍卫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
纽约时报说,奥巴马访问期间,从美中两国公布的联合声明中似乎可以看出,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或许能够为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起到推助的作用;美国一位外交官员还透露说,虽然联合声明中没有明确提到,但是在北韩问题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纽约时报列举缺憾*
与此同时,纽约时报的这篇社论以较大的篇幅阐述奥巴马此次访问期间的一些缺憾,包括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缺乏进展,中方在伊朗核问题上也并没有表示将会支持美方的策略,而且奥巴马一行似乎甘愿让中方来操控总统的公开露面;另外,此行访问期间,总统一行没有会见除了政府官员之外的任何自由派团体或个人。
纽约时报援引中国著名维权律师莫少平的话说,这个月早些时候,美国官员曾经打电话给他,问他是否愿意会见奥巴马总统,但是后来就再也没有下文。
*“时间紧凑”*
报导说,美国政府官员在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说,没有和维权人士以及其他自由派人士会面纯粹是因为时间上过于紧凑。但是,报导指出,尽管时间“紧凑”,总统一行到旅游景点的安排却一点也没有被打乱。
香港中文大学长期关注中国局势以及美中关系的戴大为教授(Michael C. Davis)星期天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奥巴马的这次访问被中国官方媒体以颇为积极的口吻来报导,但是美国媒体的报导和评论则大为不同。
*鼓励中方某些人的自我膨胀?*
戴大为教授说:“从美方的角度来看,奥巴马访问归来几乎是两手空空,一些评论人士说,这和这届美国政府在外交事务中所采取的温和的作风有关;他们认为,这种作风被中方看作是软弱的表现,然后中方就觉得压力不大,没有必要在重大问题上做出让步。”
戴大为教授说,奥巴马表示要在国际舞台上平等待人,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切忌居高临下,但是,这种“君子”风度在实际运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很可能是鼓励了中国国内某些人持有的膨胀、自高自大、认为包括经济、文化和政治在内的综合国力已经不可一世的那种情绪。
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Jon Huntsman)日前在北京大学发表讲话时说,美国一些媒体对奥巴马总统此次对中国国事访问的报导过于负面。白宫其他官员也表示,奥巴马总统的这次访问很成功,不要只看眼前,从长远来看,美方将会受益匪浅。
*长远利益从何而来?*
对此,香港大学的戴大为教授提出了质疑。他说:“所谓的长远利益源自何方?中方很多人并不认为奥巴马因为他出生在亚洲地区,对这一地区有特殊的感情,而且确实想要一改美国在外交事务中的处世风格,更加多元化、与各国建造更为平等的关系。”
戴大为教授说:“在这些人看来,奥巴马的这种温和作风并不是诚心诚意的,而是基于美国国力的减弱迫不得已而为之。”
这位专家分析说,在这种情况下,美方既没有在短期内受益,从长远来看,受益的可能性也不大。
*加强双方未来合作的可能性*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布鲁斯.杰卡布斯教授(Bruce Jacobs)说,奥巴马此行,各方评论不一,在他看来,此次亚洲之行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而且在一些场合,他也提到了新闻自由、人权等问题;假如中国认为奥巴马的温和作风是软弱的表现,就大错特错了。
白宫发言人日前表示,奥巴马总统此次对中国的访问充分展示了国际间各种挑战的严峻性以及美中合作的重要性。
这位发言人说,奥巴马总统与胡锦涛主席之间的对话和协商加强了未来合作的可能性;为了继续发展这一重要的关系,奥巴马总统邀请胡锦涛主席明年访问美国,胡锦涛主席已经欣然接受这一邀请。
关键词:奥巴马,美国,媒体,中国,美中关系,戴大为,胡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