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7:37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纽约哈莱姆的新面貌


哈勒姆中心10区委员会委员乔书亚•鲍彻纳
哈勒姆中心10区委员会委员乔书亚•鲍彻纳

一说到纽约的哈莱姆,很多人脑海里马上想到的就是黑人聚居的贫民窟。的确,这里居住了大量黑人和来自非洲的移民,而且历史上也一直受到贫穷和犯罪的困扰。但是,近年来,哈莱姆无论从外观上还是种族构成上,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纽约时报》报导,1910年,黑人只占中哈莱姆人口的百分之10。到了1930年,大批黑人开始从南方和曼哈顿市中心涌入这里,黑人人口增加到百分之70。1950年,中哈莱姆黑人占人口总数百分之98,高达23万3千人。到2008年,中哈莱姆的黑人为77,000人,占人口的百分之62。

1950年,居住在大哈莱姆地区的黑人为34万1千人。1970年,黑人人口达到高峰,占大哈莱姆人口的百分之64。但是,到2008年,大哈莱姆的黑人人口下降到15万3千人,只占这里人口的百分之41,而且百分之15的黑人人口在外国出生,其中大多数来自加勒比地区,越来越多的黑人来自非洲。

与此同时,非拉美裔白人人口则急速增长。199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中哈莱姆只有672名白人。到2000年,人数上升到2200人。2008年的最新统计显示,非拉美裔白人人数达到近13,800人。《纽约时报》报导说,2000年以来,居住在中哈莱姆的白人增长了两倍多,每10个居民中就 有2个以上是白人,而这里的拉美裔人口自2000年以来上升了百分之2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不过,拉美裔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哈莱姆。

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的社会学家安德鲁·贝维里奇介绍说,在1920年代到30年代,哈莱姆一度是中产阶层的居住区,但是,到了40年代和60年代,大批黑人涌入该地区。由于他们大部分是农民,没有当时哈莱姆居民那么富有和有技术,因此,二战后,这里逐渐沦为贫民区,居住了一大批贫困潦倒的黑人。再后来,哈莱姆出现城市复兴,政府铲除了很多被视为贫民窟的破旧建筑,兴建高层公共住房,吸引了一些白人搬到这里。

贝维里奇认为,哈莱姆从黑人聚居区变为由各个种族聚居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件好事,这说明白人对住在以黑人为主的街区已经不再抵触。他说,如果在曼哈顿工作,或是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工作,住在这里,是非常方便的。

贝维里奇说:“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搬到哈莱姆来,也许他们喜欢这个地方,也许他们认为地点比较好。就连前总统克林顿也在哈莱姆设立了一个办公室。如果是在20年或30年前,哈莱姆看上去的确非常恐怖。可是,现在的哈莱姆发展得非常好,而且比过去更加充满活力,在主要的街区上,各种名贵商店琳琅满目。”

贝维里奇说,正因如此,他能够理解非洲裔美国人的担心,因为他们一直一来都把哈莱姆看作是自己的地盘,现在越来越多的白人搬进来,而且把房地产价格推得很高。

纽约尚博格黑人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霍华德·道德森介绍说,早在1920年代,进入哈莱姆的黑人是以租房起家的,因为当时的银行在政策上对黑人购房实施了诸多限制。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哈莱姆一直是白人拥有的地区,这里的房屋市场价格也比纽约市其它地区低。

道德森指出,自从哈莱姆被重建以来,房屋市场价格逐步提升,开始和纽约市其它地方看齐,这使很多黑人无法按照市场价格租房购房,导致居住在哈莱姆的黑人越来越少。

道德森说:“虽然哈莱姆以黑人聚居区著称,但是它从来就不是一个只有黑人居住的地方。从一开始,就有拉美裔、亚裔和欧裔居住在这里。尽管现在哈莱姆的黑人人数减少了,但是,它仍然是一个以黑人为主的聚居区,只不过拉美裔、亚裔和欧裔的人口比例增加罢了。因此,它更能反映出美国社会多种族、多文化的特点。”

哈勒姆中心10区委员会委员乔书亚•鲍彻纳
哈勒姆中心10区委员会委员乔书亚•鲍彻纳

乔书亚·鲍彻纳是哈勒姆中心10区委员会唯一的白人委员。2007年,他在中哈莱姆买了一栋房子。鲍彻纳认为,那种认为白人挤进哈莱姆,取代了黑人房主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他说,实际情况是,白人搬入的大都是首次上市的新房子。 这就是哈莱姆为什么人口不但没有停滞,反而增加的原因。

鲍彻纳说:“比如说,过去几年里,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大道两旁竖立起一些全新的建筑。那里过去是空地或被遗弃的建筑。如今,这些新建筑为人口增长提供了补充住房。而且很多建筑既提供市场价格的住房,也提供中收入或低收入住房,从而在收入层次上保持了哈莱姆的多样化。”

鲍彻纳认为,同历史上的哈莱姆相比,如今的哈莱姆居住环境好,文化丰富,这里的居民来自各个族裔,而且有一种很强的社区感。这在商业化气息浓重的曼哈顿是找不到的。

关键词:哈莱姆,黑人,白人,亚裔,拉美裔,欧洲裔,人口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