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市有一座“美国华人博物馆”。去年,这个博物馆在纽约唐人街一所新的建筑里重新开放。
美国华人博物馆里的展品让参观者了解美国华人的艺术、文化和历史。博物馆的目的是展示美国华人的多重经历,以及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发展轨迹。
尽管美国华人博物馆设在一所新修的建筑里,但这个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年前。1980年刚开始时,这还只是一个社区组织,叫作纽约唐人街历史项目,创办人是活动人士查尔斯·赖(音译)和历史学家杰克·陈(音译)。他们意识到,美国最早几代华人的记忆和经历正在慢慢被人遗忘。因此,他们决定通过讲述故事、拍摄照片和收集物品,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
王亭奇(音译)是美国华人博物馆的展览部主任。她带记者来到博物馆中间一个两层楼高的展厅。
她说:“从很多方面来说,这里其实是博物馆的心脏。首先,从建筑上,这儿位于博物馆的中心。其次,从概念上,我们把这里叫作院子。在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中,院子就是连接所有房间的地方。”
林缨是一位华裔建筑设计师和艺术家。她最著名的设计是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美国华人博物院聘请林缨设计他们的新楼。林缨把一座老旧的机修车间改造成了一个温暖宜人的地方,可以办展览,做办公室和教室。
王亭奇说:“林缨知道,历史对我们非常重要,但我们也希望强调向前看的重要性。”
为此,林缨为这座建筑设计了两个入口,分别代表过去和现在,旧与新。主要入口对着唐人街,另外一个入口面对现代气息十足的苏荷区。
主要展览都布置在中心院落周围,院墙上有几处地方播放录像,讲述美国华人历史的不同阶段。走过一个个展厅,人们可以听录音讲解,看录像。
展览部主任王亭奇介绍了一个永久性展厅。她说,关于中国移民的展览是基于一个英雄旅途的想法:“旅途这个概念非常合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当然就是移民的旅途,而且也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旅途。”
展览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讲起,介绍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物资和人员交流,以及中国工人在帮助美国发展称为一个工业强国中所起的作用。
展览讲述了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贸易冲突以中国被迫向西方列强开放更多港口告终。
展览还回顾了从1848年开始大量华人进入美国的情景。他们加入了加州的淘金热。到1860年代,中央太平洋铁路工程雇用了大批华工。他们帮助建造了横贯美国的铁路。他们以有技术和能吃苦著称。然而,他们很快就面临了歧视和政治压迫。
到1882年,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不再允许中国工人移民美国。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针对一个国家的移民限制。试图进入美国的华人使用伪造证件,谎称来美国投奔家人。用这种方式向美国官员证明他们家族史的移民被称为“纸儿子”。
一直到1965年通过《移民法》,移民才完全开放。
博物馆通过各人照片、文件、物品和录像资料介绍了这段历史。例如,19世纪的一件玩具包括一个穿西装的人和一个华人,搬动玩具枪的扳机,西方人就会踢华人的后背。这个玩具体现的种族主义让今天的人难以置信。但是它充分说明了19世纪末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紧张气氛。
展品中还有华人洗衣店里使用的熨斗等工具。在这种洗衣店工作被称为“8磅生活”,因为工人们从早到晚要不断地用8磅重的熨斗熨烫衣服。
博物馆介绍了华裔美国人的复杂情况,以及历史变迁。例如,二战期间,中国成为美国的盟国,但是这种盟国关系随着中国共产党1940年代末掌握政权而终结。两国间的关系又随着中国成为一个主要的贸易伙伴而再次发生改变。
博物馆的一个展厅叫作“杂货店”,里面陈列着从美国各地唐人街老店里收集来的东西。在旧金山、波士顿、洛杉矶和芝加哥等很多城市,唐人街的华人形成内聚力很强的社区。展览显示了这类商店对华人社区的重要性。华人可以通过这些商店往家里寄信寄钱,了解社区消息,和朋友见面。
一位陈姓华人1988年回忆当地一个杂货店的时候说:“店员们从早上7点一直工作到夜里12点。一天工作18个小时没什么了不起。他们吃在店里,睡在店里。他们的整个生活都在店里,挣钱,存钱,寄钱回家。”
博物馆里还讲述了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
王亭奇介绍说:“在靠近院子的墙上,你可以看到一些发光的瓦。我们把它叫作名人墙。”
这里记述的是在美国或世界历史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华裔美国人。例如Ah Bing。他是一位树木专家,协助培育了一种新的樱桃树,这种樱桃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作Bing樱桃。还有吴健雄。她是一位重量级的核物理学家,有很多重要发明,1975年荣获国家科学奖章。
美国华人博物馆不仅仅对过去的历史感兴趣。它还关注作为一个华裔美国人的今天和明天。
相关内容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