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纪先生谈到某些国家的政府对文艺作品实行内容审查的问题时问:美国也有电影审查吗?电影分级制度是怎么回事?
美国目前采取的电影分级制度始于1968年。这种分级是由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民间组织“美国电影协会”(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PAA)制定的。这是一种自愿分级制度,既避免由政府官员来审查电影艺术和管束电影工作者,又及时帮助家长做出什么电影适合他们的孩子观看的决定。
*美国当年的电影审查*
和小说一样,一部电影也可能会因为性、暴力和宗教等原因触犯部分人士甚至某社区多数人的审美和道德价值观,所以,美国电影史上一直存在着创作自由与非礼勿视之间的矛盾。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美国各大制片厂组成的行业协会定有“电影制作守则”(The Motion Picture Production Code),所有电影必须通过协会的审批。
守则的三大原则是:不得降低观众的道德标准;必须反映正确的生活标准;不得嘲讽自然和人类法则或者同情违法犯罪。按照这套守则,在美国影院上映的电影严禁有裸体或挑逗性的舞蹈镜头,不得有露骨的犯罪过程描绘,不得有引起邪念的性感亲吻,不得羞辱美国国旗,等等。
除了行业自律,美国各州和地方当年还有一些电影审查委员会,这带有公权力审查电影的性质。一些被审查者视为“不道德”、“亵渎神圣”或者“有害”的电影,会被拒发放映许可证。1940年代,南方田纳西州的孟斐斯市曾禁演过反映黑人遭受种族歧视的电影。
*禁演案多次诉诸最高法院*
然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断演变,昔日某些引起公愤的社会禁忌可能成为当今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1943年的西部电影《不法之徒》(The Outlaw)并没有裸体镜头,但是电影协会却认为影片刻意渲染女主角的胸部因而拒绝批准,如今这起事件早已成了好莱坞的笑谈。
与此同时,包括《不法之徒》导演霍华德.休斯在内的一些电影制作人和放映商并不是消极坐等社会道德的演变,而是主动挑战大制片厂和政府的内容审查。他们的抗争手段包括到法庭维权。有些官司一路打到最高法院,双方互有胜负。
按照最高法院的判例,电影也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受宪法第一修正案有关言论自由的保护,但是,“淫秽”(obscenity)不属言论自由范畴。然而,在1965年,最高法院又裁决,各地政府的审查委员会必须及时批准影片上映,如果要拒批某部影片,必须诉诸法院,而“淫秽”作品的举证负担在政府审查者一方。在这项裁决之后,各地的电影审查委员会就渐渐消失了。
*电影自愿分级*
在各地政府电影审查委员会淡出舞台的同时,美国在1960年代涌现出各种新潮思想和表达方式,冲击着传统观念。如何适应时代、尊重创造自由同时又解决家长们害怕儿童受不良影响的担心呢?新的自愿式的电影评级制度在这种背景下诞生。新制度在1968年取代了“电影制作守则”并且行使至今。
按照美国电影协会的分级制度,协会下属的“分类与评级管理委员会”(The Classification and Ratings Administration, CARA)负责对电影评级。评审者由一些过去与电影界没有关联的家长组成,他们的评级目的是告诫家长该影片是否适合他们的孩子观看。
*从G到NC-17*
按照目前的分级,最无禁忌的是G级,意思是“普通观众”级,这是指那些家长可以放心让孩子观看的电影。2009年的迪斯尼动画片《公主与青蛙》(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就是G级。
在G级之上是PG,也就是“建议家长指导”,这种影片可能包含某些对幼小儿童不太适合的内容,要由家长来决定是不是带孩子观看以及如何指导孩子。迪斯尼2010年的3D影片《爱丽斯梦游奇境》(Alice in Wonderland)就是PG级。
PG之上是PG-13级。这一级是警告家长说,这部影片有可能包括不适合13岁以下儿童观看的内容,比如不算严重的暴力、裸体、性感、粗话等等。只要影片有吸毒内容,至少就会定为PG-13。这个级别不是说13岁以下儿童一概不许观看,而是提醒家长要多留意。2009年风靡全球的3D大片《阿凡达》(Avatar)在美国影院的评级就是PG-13。2010年上映的3D影片《泰坦之战》(Clash of the Titans)也是PG-13。
在PG-13以上是R级,也就是“限制级”。如果评级委员会认为电影里有一些成人内容,包括不断出现暴力、裸体、吸毒或粗话等等,就会把电影定成R级。这是严肃提示家长:一定要更多了解这部影片再决定是否允许孩子观看。没有家长或成年监护人的陪伴,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得进入影院观看R级电影。评级人员还强烈建议家长不要让年龄幼小的儿童观看这类电影。2010年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排弹部队》(The Hurt Locker)是R级。
最为儿童不宜的级别是NC-17,这是“不许17岁以下未成年人观看”的意思。NC-17的评级不意味着“淫秽”或“色情”,但是影片中的暴力、性、变态或吸毒等成人内容,对未成年人来说实在“太猛”。电影院会提醒观众:您要想看这个级别的电影,就必须把孩子留在家里花钱请人照看了。电影协会最初实行这种评级时,使用的标记是X级。由于X符号没有进行商标专利注册,色情影片制作商推衍出XXX级来炒作他们的电影。为了避免和XXX电影沾亲带故,美国电影协会在1990年改用NC-17的标识。2007年的李安电影《色戒》(Lust, Caution)在美国影院上映时的分级就是NC-17。
只有老少咸宜的影片才能吸引人们携家带口来电影院。为了保证上座率,许多大众影院不放映NC-17级的影片。而制片商为了防止影片级别被定高,影响票房收入,有可能会自操剪刀删剪镜头。
虽然名为自愿评级,不过,身为电影协会成员的各大制片厂都会把他们的电影送给评级委员会审定。另一方面,一些外国影片或者独立制作的影片,因为事先就不指望大量发行,可能也就不费这道评级麻烦。这些“未评级”(Unrated)影片可能只在数量有限的艺术片影院放映。
美国电视分级另有制度,说来话长,只能留待下回分解了。
*听众信箱欢迎来信*
美国之音听众信箱欢迎听众来信。来信请寄到:北京邮政信箱9171号,邮政编码100600。您也可以给美国之音发电子邮件。电子邮件请发至:Chinese@VOAnews.com。我们可能会选播您的评论或回答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