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9日,在聂树斌家乡举行的媒体答谢会期间,率先披露聂树斌案一案两凶惊人秘闻的原河南商报负责人马云龙接受了美国之音专访,谈了关于聂树斌案的最初报道如何突破新闻审查引起社会关注和新闻立法、保障新闻自由的问题。
记者:首篇关于聂树斌案“一案两凶”的报道是如何推出的?
马云龙:关于独家报道,这个问题,第一篇报道聂树斌案件的报道,题目叫《一案两凶,谁是真凶?》的报道,是由我、褚杨、还有范友峰,署名我们三个人做的的报道。报道的时候是2005年,那个时候虽然已经有了互联网,但是普及程度还远远不足,网民数量也很低,当时各个报纸之间,交换稿件还没有用互联网,但是有一个各个报纸之间协议性地互相沟通稿件的这样一个组织,当时我在的报纸和全国100多家报纸有稿件交换的机制,专门有个编辑,叫通联编辑,负责和各地的报纸交换信息。当时我做作的那张报纸是一个地方小报,这里是河北省,它是在南面的河南省,发行的范围也仅只是当地,数量也不是太大,如果这个非常重要的报道出来了以后,第二天就被上级下令禁止了,不准转载,不得继续报道,那么这个报道就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它是河南的,跟河北几乎是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当时我就想,要把这个报道发挥最大的效力的办法,就不能搞独家新闻。
搞独家新闻的话,就会变成一个区域的影响非常有限的新闻,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当时我的通联编辑,我给他批了八个字:欢迎转载,不收稿费。无偿地提供给全国的报纸。
结果第二天就出现了一个在当时很奇怪的现象,这一篇稿子在我见报的同一天,全国各家报纸都发了,就相当于起到互联网这样的作用,使它一夜之间变成了全国的大新闻,热门新闻,这个时候,如果谁要想采取措施,再把它压下去,不让报道,已经不可能了。当时我采取的这个措施,就是为了针对这个问题,现在回忆起来,这样做是对的。
没有一个普遍的舆论,那么这个案件,即使有一家报纸报道了,也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我记得,报纸出来以后,那年是3月15号的报纸,早晨把报纸印出来,我就开着车,带着记者,带了50份报纸,一直开到这个村里,把报纸给聂家送了50份。聂家才第一次知道,他们的儿子很可能是被冤杀的,真正的凶手已经被落网了。那么,燃起来一种希望之后,他们才开始了到现在长达11年零8个月的申诉。那么这个报道,无论是在舆论上,还是对聂家来讲,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起码说我的决策还是对的。(笑)
记者:原广平县公安局副局长郑成月在聂案中起了什么作用?
马云龙:用新闻学语言来说,郑先生是一个深喉,是第一个向媒体提供聂树斌案真相的人,本应该在随着聂树斌案的平反,他应该受到表彰,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也应该得到纠正。而最近他的处境恐怕更坏了,早早地失去了他的工作。他本来是广平县公安局的副局长,早就给他把职务撤掉了。然后,在他49岁的时候,就让他回家领取退休金了,不给他工作了。然后对他的各种打压,比如专门派工作组进驻广平,想从他身上找出问题,把他抓起来。最危险的一次,甚至把逮捕证都开好了,准备抓他,但是最后没有证据,没抓成。但是对他的打压一直没停止,直到最近,3天以前,河北政法委还要派人指责他在新闻媒体上散布的东西,说是谎言。他说我哪些是谎言,我说全部是真的。我知道,现在的压力对他仍然不小。
记者:是郑成月主动爆料还是记者去挖的?
可以说是郑成月跟我们一拍即合,当时他负责这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他遇到了他无法越过的障碍,最关键的是,在这一起案子,王书金在他交代了以后,他带着王书金把一切都做完了,指认了现场,他需要一个被害者、死者康菊花当年被发现时的现场图,用这个和他当时交代的东西相互对照,才能构成一份完整的证据。但是,到了这里他才发现,石家庄警方宣布这个案子,十年前已经破了,而且罪犯也已经枪决了。他的所有的要求,包括看这个案子的案卷,包括死者现场的一些记录,统统不能看到。这样的话,他对这个案子的侦查就遇到一个障碍,没办法进行下去。
在这种时候,他曾经动了个念头。他说实在不行,把这个事情公开化。他找过一些媒体,但是这些媒体听到了以后,都不敢做,说这个太大,可能会遭受巨大压力,都不敢做了。而正巧,我在相邻的河南省,从王书金那个角度发现了这个线索。我派了两个记者,先做了大约有半个月左右的调查,回去之后,向我报告了调查的结果以后,拿出一个初稿。
我感觉到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还有疑问。我又领着他们又从新来了一趟河北,从新地做了一种调查。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郑成月。
作为当时主办这个案件的专案组的组长,他把当时已经了解的情况,向我谈了。这个情况,我当时遇到最大的难处是,这些材料我没法儿用,因为这些材料来源不合法,是郑成月私人透露给我的,而他又是这个案件郑宅调查的警官,他如果把这些个东西散布给新闻界,公开的话,上级有可能以泄露办案机密的理由,惩治他,这个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不管什么媒体,做媒体的人都有一个道德,就是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信息提供者,而不应该出卖他,不得到他的允许,不应该吧这些问题公开化,给他带来危险。
所以前几天还有一个记者问我说,仔细地看,你们最早的那篇报道,感觉那篇报道写得很虚,里边的实证太少。我说不是虚,是当时已经掌握的材料我无法直接写出来。写出来的话,就让给你提供材料的人遇到危险了。
所以当时我想了半天,最后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用一种结论性的描述性的语言,把这些证据做了概括。我记得里边关键的两句话是,郑成月和广平的警方押着王书金到石家庄来指认现场,就是到这个村子外面去指认现场,结果王书金精确地指认了现场,我用了精确这两个字。
(据现场采访录像整理)
聂树斌被错杀案背景:2005年,只受过小学二年教育的王书金因涉嫌多起强奸杀人案被捕。他对警方供认的罪行包括1995年在石家庄西郊玉米地将一女青年强奸后杀死。他描述的情况与当地女工康菊花遭奸杀命案的案情高度吻合,但当时该案早已宣告侦破,河北警方相关人员立功受奖升官,而被认定行凶作案的聂树斌早已被处极刑。
当时的河南商报负责人马云龙与记者褚杨、范友峰将上述奇闻曝光后,社会上反响强烈。中国法学界也对此案的种种疑点展开深入探讨,不少人认为21岁的聂树斌由于办案人员的草率误判甚至严刑逼供蒙冤而死。
聂树斌家属为此案申诉的过程一波三折,难以冲破层层阻力和黑幕,直至去年河北省委和政法委主要领导因贪腐落马,最高法院2014年指定重审聂案的山东法院经过反复核查,终于宣判聂树斌无罪。目前还没有任何个人出面承担责任或向聂树斌家属和社会道歉。
(美国之音进行一系列采访,反映有关美中关系及美国政策的负责任的讨论和观点。被采访人所发表的评论并不代表美国之音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