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发表公开信要求官方彻查中国前总理李克强死因的新华社退休记者顾万明日前被披露去年11月被上海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随后又被新华社取消退休待遇。这一事件再次将李克强之死的疑点推向公众视野,同时也凸显了中国政治体系对言论空间的严格控制。
2023年10月30日,即李克强死讯公布后三天,曾任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的顾万明以中共党员身份发表公开信,向当局提出五项要求,包括暂停遗体火化、成立调查组、追究相关责任人、进行尸检,并按照适当规格举行丧礼。
他在信中写道:“李克强突然逝世后,有关方面没有向众人说明其死因、抢救过程,只说了‘因心脏病’,其中有很多疑点不可理解,产生了很多、很大的意见,在社会上议论纷纷,造成很大的舆论影响。”
据维权网报道,顾万明发布公开信后不久即被当局刑事拘留。去年11月,上海市闵行区法院裁定他寻衅滋事罪成,判刑一年。同年12月,新华社人事局发布通知,宣布撤销顾万明的退休待遇,将其从新华社退休人员名单中除名。
公开资料显示,顾万明自上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后进入新华社工作,2011年退休。
取消退休待遇 “政治秋后算账”?
分析人士认为,顾万明的遭遇不仅仅是因一封公开信,而是他“触犯了中共的政治禁忌”。现居美国的独立时评人蔡慎坤与顾万明彼此认识。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指出,李克强的死因早已由官方定调,任何公开质疑都被视为挑战权威。
蔡慎坤说:“顾万明是资深新闻工作者。他既了解党内也了解党外,更重要的是,他对于信息的搜集、整理比起常人更具权威性、准确性。他也知道党内对李克强莫名其妙死去是有疑问的。他发公开信时我是知道的。两人在微信上也有交流。这封公开信也是所谓按照党的规章来提的,不存在越界的情况。此事触犯了宣传部门的禁忌,政法部门非常恼怒,因为(公众)在李克强死亡的事情上,是不容许质疑,也不容许提出任何非议。”
蔡慎坤表示,中共认为顾万明的公开信抹黑了党国形象,因而对他秋后算账,而新华社决定取消顾万明的退休待遇,也引发了外界愤怒。
他批评道:“像新华社这样的单位完全没有必要发一纸通知,把一位在机构里服务了几十年的人完全扫地出门。很多人看了之后非常愤怒。因为顾万明今年已74岁,要靠养老金来生存,现在就把他的养老金都取消了,今后生存都成问题。”
新华社在通知里声称,取消顾万明的退休待遇乃依法办事。但中国异议人士“季风”则表示,这是中共对待持不同政见人士的惯用伎俩。
季风对美国之音说;“这是它们(当局)一贯的做法:先把属于你的全剥夺了,然后它们(国保)又站出来说,‘我关心你,我帮你去要’,然后再(每月)给你两、三千块钱,让你觉得这是我帮你要的钱。(目的)就是让你不能乱发言,乱说话。即使退休了也不能乱说话,不能不跟党中央保持一致。”
李克强死因仍存疑 官媒定调难平舆论
新华社在2023年10月27日的官方通报中称,李克强是在上海休息期间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死亡,享年68岁。然而,外界对于这一解释仍存疑。顾万明在公开信中提到,李克强于10月25日抵达上海休息,显然经过中央批准,否则不可能随意出京。他在入住浦东东郊一家宾馆后仅仅一天突然去世,引起许多党员、群众质疑,认为当中可能存在严重问题。匆忙火化李克强遗体,将在国内外产生不利影响。
流亡美国的前中国媒体人赵兰健说,他所接触到的新闻工作者,包括官媒央视的记者,全都对李克强突然离世抱有怀疑。他认为,李克强的死亡与其在任期间的“亲民形象”有关,这与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形成了反差。他对美国之音表示,李克强在2020年的中国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曾坦言,中国有六亿人口的每个月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币左右,受到底层民众的好评。2022年两会,他在记者会上提到本届政府以来最大的挑战,直言是新冠疫情及其给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
赵兰健说:“因为中共对自己的定位、形象,都是以超级大国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但是李克强不经意的、委婉的表述,等于把中国执政者自以为的高大上扒掉了它虚假的外衣,体无完肤了,让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习近平的狂妄姿态,彻底容颜扫地。”
此外,自习近平2012年上台以来,中共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频发,外界质疑这些事件背后或涉及政治斗争。李克强的突然去世,无疑成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起。
真相终将揭晓?
蔡慎坤认为,尽管中共目前试图压制关于李克强死因的讨论,但历史终将揭露真相。“如果中国现在发生重大政治变化,这件事情是应该可以查得清楚的。”他指出,“过去这些年被掩盖的东西太多了,不仅仅是这一件,包括在(中共)二十大上把胡锦涛押下去,背后都有太多掩饰的东西需要理清楚。”
赵兰健则警告称,李克强的“谜案”不仅仅关乎一个人的生死,而是反映了整个政治体制对权力的极端控制。“在西方民主国家,给一个人死刑都是非常慎重的。在中国,这种人的死亡太随机性了。草菅人命是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因为共产制度是没有信仰的,这种制度是对个体生命毫不珍惜的。”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