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美中合资大片《长城》上周末在美国院线上映,仅仅拿到一千八百万美元的票房,惨淡无比,还迎来美国影评业的一阵恶评。有评论以“灾难”形容该片,甚至认为“以任何文化标准来衡量都是烂片”。这部耗资一亿五千万美元的大片,被认为是出资方中国大连万达集团进军美国好莱坞的试金石,为何如此不受美国观众待见?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曾告诉美国影业高管,他们需要“提高电影的质量”,而《长城》在北美市场的崩塌,是否显示中国要取代好莱坞,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罗福林说,《长城》去年在中国上映时,人在广州的他为了打发时间看了这部片。但电影违背历史的离谱情节让他难以忍受,最后他只好调整心态,以观赏“娱乐片”的心情勉强看完,毕竟张艺谋还是执导娱乐片的好手。罗福林认为这部电影恶评如潮的原因,是因为观众的期望太高,才带来巨大的失望。如果这部电影不是张艺谋执导,主角不是麦特·戴蒙,可能会有更好的票房表现。
《长城》在美国以外的市场票房还是达到两亿四千万,但是在中国也面临褒贬不一的评价。旅居德国的中国时事评论员长平说,虽然“票房论英雄”,但就算这部电影票房再好,他还是认为是一部烂片。长平说:“张艺谋是中国文化机制毁灭的典型,早年的张艺谋,还是有一些艺术才华,但是从拍《英雄》开始,变成利用他的名声,利用中国巨大的电影市场来投机,包括他和中国政府的关系,是一种投机关系。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
罗福林说,如果文化产品本身够优秀,自然会达到文化输出的效果,绝不是领导一声令下就能输出成功。罗福林认为《长城》最大的问题,是导演不太会讲故事。张艺谋自己说这是部“爆玉米花”的电影,但其实好莱坞大片并非只有“爆玉米花”,而是有很强的叙事艺术在里头,这才是取得票房胜利的关键。
长平说,中国电影为了回避审查及避开敏感议题,电影内容常相当空洞。好莱坞电影固然经过了许多技术包装,但在叙事、内容和价值观上,是有内涵的文化产业。张艺谋如果不能符合好莱坞的“政治正确”,那残存的空洞剧情必然在好莱坞站不住脚。
罗福林说,文化创作者应该要有能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不是被政府严加控制。政府的审查制度应该能少则少,这样创作者才不必为了通过审查而歪曲作品的情节和主题。
长平说,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已经宣告了官方不可能放弃对文化产业的审查,甚至只会越发严格和全面。张艺谋一旦与政府合作,必然不可能拍摄政治相关题材,他本人就在对自己进行“自我审查”。所有可能暴露中共阴暗面的中国故事都不会被政府允许,只剩下经过中共话术包装、对巩固政权有利的故事。
长平说,现在的张艺谋和王健林已不再代表他们自己,相反地,他们与政府有许多合作,背后有势力支撑,成了中国“大外宣”的骨干,致力于“以文化进军西方”。一次的失败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他们还会继续朝这个目标前进,好莱坞对此应保持警惕。
长平说,中共一直以来都将文化视为政治的一部分,紧紧地控制在手里。习近平在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可行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管控,以期稳固政权。中共从来不曾走上邓小平所说的“韬光养晦”的道路,反而坚信在全球化的时代,必须控制世界文化和舆论的一部分,才能巩固政权。这是中共耗巨资进行大外宣、将文化产业向外扩张的主因。
长平说,中国政府利用了自己的经济市场来遏制外国人对其在人权上的质疑,并利用其文化市场来打造心中的世界文化。
罗福林说,中国观众对全球电影已经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网上也有能自由讨论电影艺术的空间,中共在这方面估计很难控制观众的思想。从《长城》的票房和影评看来,估计不会有太多观众观赏,因此更不可能影响美国观众的思想,是一次完全没有文化力量的失败文化输出。
长平说:“文化输出是中国整体的政治对外扩张的一部分,如果放弃了文化输出,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政权,所以一部片子的失败不要紧,他们还会继续往前做。” 长平表示,传播文化不是中共的目的,巩固自身政权才是,因此中国会继续为在好莱坞占一席之地努力。
更多内容,请收看时事大家谈节目视频。
《时事大家谈》完整收看:http://bit.ly/VOAIO-youtube
订阅VOA YouTube频道:http://bit.ly/dingyue-youtube
YouTube视频:时事大家谈:《长城》遭遇滑铁卢,万达坞成不了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