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真主党从黎巴嫩发射、针对以色列北部战略空军基地的火箭弹袭击,是中东地区一系列事件中的最新一起。分析人士表示,这起事件可能提升中国在该地区的地位,并为其扩大影响力创造新机遇。
这起1月6日的袭击是其他不断升级的暴力事件之一,包括也门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袭击红海的商船,与德黑兰相关的团体袭击伊拉克的美军基地,伊斯兰国组织声称其制造的南伊朗致命爆炸,以及加沙地带的持续战争。这些事件突显了中东地区不断上升的不稳定局势,可能会削弱美国及其盟友阻止中东地区局势升级的努力。
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观察家们指出了中国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的潜在外交和政治机遇——从将美国的注意力转移出印太地区,到展示其外交领导力。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已经大幅增长。
以色列对哈马斯10月7日袭击做出回应后产生的加沙地区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以及不断增加的民众伤亡(哈马斯杀害了约1200人,被欧盟和美国列为恐怖组织),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机会,将敌对行动归咎于美国的中东政策。
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北京方面已经瞄准华盛顿,指责其存在双重标准。专家认为,这是一场旨在不仅提升其在中东而且在全球南方影响力的运动。
然而,北京在中东实际上有多大的影响力,以及中国在战略上有多大的优势来推动其在中东地区及其他地方的目标?
中国如何应对中东危机
中国在以色列和哈马斯战争中采取了谨慎的政策,试图将自己与美国对外干预的立场形成对比,奉行反对外部干预和在冲突中保持中立。但是,北京并未明确谴责哈马斯,并随着以色列在加沙地区加强战役而对以色列持越来越批评的立场。
到目前为止,北京已成功将这一立场转化为一些外交上的收获。
11月20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欢迎阿拉伯和其他伊斯兰国家外长来北京参加会议,作为北京为结束加沙战争外交努力的一部分,此举被专家认为是中国试图利用西方在这一问题上的政策分歧。
“中国是广大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好朋友、好兄弟,”王毅说。“我们始终坚定维护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正当权益,始终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益的正义事业。”
在该地区的其他危机中,北京同样一直将自己打扮成站在和平一方,同时追求自身利益。
中国外交部迅速谴责了1月3日在伊朗发生的造成数十人死亡的双重爆炸事件。但北京尚未对在伊拉克发生的伊朗支持的民兵组织袭击美军基地事件发表评论。北京对有关黎巴嫩真主党向以色列北部发射导弹和在贝鲁特发生的一起被指以色列实施的暗杀事件,对外发布了措辞模糊的声明,含糊地呼吁缓和紧张局势,明确地未提及具体组织的名字。
在应对胡塞武装在红海上对商船发动的袭击时,中国采取了稍微不同的策略。
去年12月,一艘香港籍船只遭到了胡塞组织的袭击,中国国有航运巨头中远集团(Cosco)于1月8日暂停了通过红海向以色列的运输。中远集团在贸易市场占近11%的份额。
一些中国分析人士,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该研究院与中国国家安全部有关)姜立萌(音)已经警告,红海地区的问题可能会通过提高能源价格、抑制全球贸易和导致中东更广泛的不稳定,对中国的利益造成伤害。但其他中国专家则将这些袭击视为一个机遇。
去年12月下旬在抖音上发布的一段视频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的教授肖云华(音)表示,胡塞武装“无意中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因为封锁航道可能会导致增加中欧间陆路贸易对中国建设和支持的铁路的使用。
肖云华说:“胡塞武装间接促成了从海上运输向陆上运输的转变,破坏了美国在海上的至上地位,并推动了(北京的)全球多极化国际战略。”
中国的影响力在增长吗?
中国在中东地区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中立的地缘政治参与者,并在近年来加强了与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地区主要国家的关系。
能源,特别是石油,是北京最近许多外交努力背后的重要动力。
根据全球情报咨询公司克普勒(Kpler)的数据,中国是世界上购买沙特阿拉伯石油最多的国家,而沙特阿拉伯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中国石油进口的一半以及中国燃烧石油总量的三分之一多都来自沙特阿拉伯。
根据克普勒的数据,过去两年中国进口伊朗石油的数量也增加了两倍多。
据报道,中国还承诺 2021 年向伊朗投资4000亿美元,以换取石油和燃料供应,尽管西方对德黑兰的制裁阻止了北京实现这项庞大协议的条款。
北京在外交上也很活跃。
2023年6月,中国将其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这是北京外交互动的第二最高级别。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提出了一项三点建议,旨在为两国解决方案铺平道路,以实现“巴勒斯坦问题的公正而持久的解决”。
2023年3月,北京还斡旋了一项协议,帮助伊朗和沙特阿拉伯恢复关系,此举助于提升中国在该地区和平制造者的地位。
分析人士表示,这提高了人们对中国在加沙爆发战争后发挥更大外交作用的期望,但迄今为止北京尚未达到这些期望。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范鸿达,作为该领域的知名学者,于去年11月指出,如果以色列与哈马斯的战争持续,不稳定局势蔓延到其他国家,北京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
他写道:“鉴于北京已经高度关注巴勒斯坦问题,其他国家,特别是中东国家,正在审视中国应对加沙与以色列战争的能力。这显然也是对中国的一个挑战。”
这一警告后来得到了验证。11月的会议之后,中国的斡旋努力已基本减弱,自十月份唯一一次访问以来,中国的中东特使翟隽也一直保持低调。
加沙战争也严重损害了北京与以色列的关系。以色列此前已经成为中国在中东地区日益密切的合作伙伴;中国企业在以色列大量投资于尖端技术和战略港口。
短期机会vs长期风险
范鸿达还警告说,不断增加的不稳定局势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因为这将迫使该地区把贸易和经济投资的重点逐渐转向安全领域。他写道:“如果中东地区的局势继续恶化,中东领导人将不可避免地更加关注国家安全,而这并非中国与中东合作的核心领域。”
尽管中国已经表明它能够应对机遇,但范鸿达警告说,长期冲突可能会暴露北京的局限性。
尽管王毅曾与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讨论稳定该地区的问题,但美国已经成为具有足够外交实力参与中东地区事务的唯一国家。
目前,布林肯正在进行地区巡回访问,包括约旦、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埃及、土耳其和希腊。与此同时,关于北京是否愿意或能够向德黑兰或其合作伙伴施加压力以降低紧张局势仍存在疑问。
亚特兰大理事会的非常驻研究员艾哈迈德·阿卜杜哈(Ahmed Aboudouh)写道:“中国几乎无法说服伊朗制止黎巴嫩真主党从北方袭击以色列,也无法阻止伊拉克什叶派民兵骚扰美军和外交官。”
他说:“即使可以,中国也不会为了让华盛顿获得免费胜利而不遗余力地危及与战略伙伴的关系。”
隶属于中国国家安全部、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牛新春写道,如果不稳定局势继续蔓延,这种情况最终可能对中国产生不利影响。
他写道:“如果中东真的陷入全面动荡,中国作为该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和中东石油最大的买家,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牛新春说,中国仍然是联合国安理会唯一没有在中东设军事基地或驻军的常任理事国,随着对话转向国家安全问题,中国的影响力将会减弱。
他写道:“(中国)对该地区危机的出现和规模的影响力是有限的。”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