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7:35 2025年1月7日 星期二

专访许成钢(4): 谈“全国统一大市场”构想问题何在


资料照: 2015年9月3日,中国在北京举行大阅兵,展示了国产现役武器装备,其中84%为首次公开亮相。(美国之音)
资料照: 2015年9月3日,中国在北京举行大阅兵,展示了国产现役武器装备,其中84%为首次公开亮相。(美国之音)

在俄罗斯发动入侵乌克兰战争受到西方自由民主国家的制裁之际,明里暗里支持俄罗斯侵略的中国共产党当局提出了所谓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构想。在此之前,中共当局还提出所谓的经济内循环之说,再度强调中国要走“自力更生”之路。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客座教授许成钢博士表示,中国当局提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构想其实是它过去八九年走向的一个表现。

专访许成钢(4): 谈“全国统一大市场”构想问题何在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11:46 0:00

多年研究政治制度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许成钢博士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的时候指出,无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构想,还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计划经济的构想都有难以或不可能逾越障碍。

许成钢所表达的是他的个人观点,不代表美国之音。

集权体制的中国缘何市场不统一

金哲问:在国际间的俄乌战争和中国的防疫人民战争战处于胶着之际,中国当局推出所谓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构想。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发展?

许成钢答:我的猜测是这是早有的计划,不是专门赶这个时间。原因很简单,这是实际上是过去这八九年的大趋势。过去的八九年中国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走。

我来稍微展开解释一下所谓的统一市场是什么意思。讲到中国经济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我们已经说过好多次它是集权制。集权制就意味着权力和资源都是高度集中的。

高度集中就是集中到不可能再更集中的程度了,全面地都集中了,怎么还会不统一呢?能集中的早就统一了。但现实是,由于这是一个如此之大的经济体,如此之大的国家,如此之大的政治经济体,社会体如此之大,它高度的集中指的是党。但它实际的操作一定不可能是一个人操作,不可能是几十个人,也不可能是几千个人,也不可能是几十万个人。

你得要有好几百万、上千万的人在具体操作。有这么大量的人在里边操作,一定实际上是要有一个政权的结构。它一方面是高度集权的集权制,另一方面它又是有结构的。那么,这个结构是什么呢?

实际上我刚才已经提到了大跃进。大跃进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场运动把中国改变了。原来中国是从苏联抄来的那一套集权制。但是自从大跃进跟文化革命之后,中国的这个苏联抄来的集权制变成了中国式的集权制。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许成钢(照片提供:许成钢)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许成钢(照片提供:许成钢)

秦始皇的郡县制影响至今仍在

什么是中国式的集权制呢?中国式的集权制就是苏联式的集权制加上一点儿秦始皇时候弄出来的那个玩意儿。什么是秦始皇是弄出来的呢?就是大家都早知道的郡县制。

郡县制什么意思呢?其意思就是说,虽然这个党全面控制了所有的权力,但是这个党如何来具体控制这个经济体呢?它是按地区来控制的。它不是按照分工,不是靠中央各部来控制,而是按地区控制的。所以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是按地区控制的。因此在中央之下,是省辖市,市下是县,县下是镇,这样一级一级下来,是地区控制。

于是,统一市场的问题就来了。

在整个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市场是起辅助作用的,主体上是所谓的计划。那个计划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中央计划,而是地方计划,就是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计划,然后更高一层的地方政府在它本地区之内来平衡。然后全国政府是在省之间平衡。这就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的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来了以后是依赖既有的这种我把它叫做分权式集权制。分权的意思就是向地区分权,而不是向人分权。中国人是没权利的。分权向地方政府分权,地方党组织分权的。由于整个集权制的结构是按地区分的,因此改革开放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做的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的政治结构从来没有变过,至今也没变过。

于是,每一个地区自己都要想办法去摸索怎么样改革开放。然后每个地区自己开始了自己的市场,有了自己的民营企业,开始有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等等。然后,地区之间彼此经济发展速度。这就导致了地区之间是竞争关系,于是每个地区都有一个要保护自个儿的地区的倾向。

集权制打破地区保护问题巨大

因此,40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就造成了地区之间是有保护的,地区之间是有界限的。虽然它是集权主义制度,但地区之间是有保护的,地区之间的保护和集权制一点也不冲突,因为他们都是共产党。

现在现在它讲要统一市场是啥意思呢?是要打破这个东西。要打破这个东西不是单纯是市场的问题,它实际上就是过去这个八九年里的一个大的趋势,就是它逐渐地希望用中央各部来取代以地方为主的这个权力结构,这是它真正的用意所在。

于是这个问题就大了。因为原本这是有一个根子很深的制度,已经是运作很灵光的制度了。在集权制下,它的运作是灵光的,是好用的。它想打破另搞一套。怎么搞?这问题就大了,

这个问题要展开,我们可能需要另外再讨论,因为一展开就是很很大的题目了。所以我就先简单说这么一点。

“统购统销”与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何干系

问:现在中国当局推出所谓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这种说法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很多人想到了在中国所谓的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国一直推行的所谓的统供统购统销政策。全国统一大市场跟统购统销有什么区别?

答:统购统销是50年代就是大跃进之前的事情了。其实它是消灭市场的第一步。

历史照片:1966年文革开始的毛泽东. 毛泽东通过发动大跃进和文革彻底摧毁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历史照片:1966年文革开始的毛泽东. 毛泽东通过发动大跃进和文革彻底摧毁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什么叫统购统销呢?就是原本农民生产的产品是到市场上去卖,政府要收税。在那个时代收税都是收实物税,收的是粮食。但是由于农民拿粮食到市场上去卖,就变成政府收购粮食和市场卖方形成竞争关系。

统购统销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政府彻底垄断,不允许农民在市场上再去卖粮食了。换句话说就没竞争了,我自个儿把你全包了。把市场消灭了,就可以把粮价价格压很低了。

这是消灭市场的第一步。后来当然一步一步推进。到了大跃进以后,市场基本就没有了。到了文化革命,就彻底没有了。改革开放以后好不容易市场慢慢又发展出来了。

但朝着当局现在说的这些方向再走下去,人们可以担心它是不是逐步地会把市场越搞越少了,政府的垄断越来越多。实际上,政府越来越垄断,最终就会压制市场。

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大数据问题

问:2022年4月1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其建设的主要目标: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在一般人看来这全是好事,简直是十全大补。我相信肯定有人真心认为,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空前发达,市场管理当局现在完全有可能大致不差地预测市场动向并安排生产和销售,从而能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组合,满足民众需求,避免浪费。这种信念有什么问题?

答:这是个涉及面特别宽的问题,因为时间缘故不可能展开。所以我把这么宽的问题缩窄一点,就讲中间的一个面,和这一个面里边最大的那件事,是和信息相关的。

这种统一市场背后的动力除了我刚才强调的制度问题,还有一个技术问题。这就是很多相信技术的人认为统一市场是统一大数据的关键一步,通过大数据,就可以有更好的中央计划了。

因为由大数据就可以知道消费者要什么,生产者生产什么,能生产什么,消费者想要什么。如果所有的需求通过大数据我都弄明白了,所有的供给方通过大数据我也都弄明白了,那么通过大数据来进行运算我就可以全面地计划。很多人都曾经这样说过。

这不就是最后计划经济就可以代替了市场经济了吗?因为我反正用大数据也知道了你要什么,也知道了别人能能造什么,能提供什么,物流是什么,一切都能算出来,那么,这样我不就可以计划了吗?然后物质就极大丰富了,我就早早就进入共产主义了。有人就是这个思路。

这不是一个可行的思路呢?好多年前,我就发表过文章讨论过这个问题。这个思路要展开以后需要比较多时间。我就特别简单说两句。这个思路里边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自相矛盾。我就指出一个自相矛盾就够了。自相矛盾在哪里呢?自相矛盾就在于首先大数据的来源是什么?

大数据缘何与计划经济水火不容

大数据的来源是市场。那么,如果你使用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你就把市场作为大数据的来源消灭了。那么,你消灭了大数据的来源之后,你的大数据就是在你消灭了这个数据来源的那一天你掌握到的情况。

如果技术不变化,如果人的兴趣不变化,如果社会不变化,在这三个如果不变的情况下,那么你这个社会进入了一个静态的状态,不变的状态,你用计划的方式可以满足,可以满足静态社会。

但是如果在你的经济旁边另有一个经济快速地在变,不断地产生新东西,那对不起,你这个经济就不可能了,因为你的大数据里没有那个东西。

所以这种想法是严重的自相矛盾,如果去执行,在最好的、最完美的情况下,执行它会导致一个社会进入静态,不会再变了。技术不会再变了,新的药也不会产生了,新的病就是不能治的病也不能再治了,因为你大数据里没有这个东西。

世界上有无数的内容在没造出来之前是不存在大数据的,因此大数据只能告诉你已经有了什么。大数据永远不能告诉你会有什么。

所以这种大数据计划经济往最好处说是乌托邦,其想法和过去老式的共产主义没有原则差别。它只不过是用这个现代的技术给它披上的一件外衣而已。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