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三(11月15日),在乔·拜登(Joe Biden)总统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旧金山湾区举行备受瞩目的峰会期间,重新建立两个超级大国军队之间的沟通,将摆在议程首要位置。两位领导人将在美国主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的间歇会晤。
拜习会将是两位元首去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会晤之后的首次面对面会谈。
这是风雨飘摇的美中关系有所改善的迹象。在这次峰会之前,美中官员增加了一波接触。拜登政府今年已经派过好几位高阶官员访问北京,包括国务卿安东尼·J·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财政部长珍妮特·L·耶伦(Janet L. Yellen)和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
周四晚间,拜登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对记者们说,拜登“决心采取必要步骤”,与北京重建两军沟通。这位官员要求不透露姓名。拜登政府相信,这一步骤将为两国关系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并减少军事误判风险。
中国去年暂停了军事交流,以抗议时任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去年8月访问台湾。中国的举动包括暂停旨在维持有效沟通渠道并减少风险的“防务政策协调会谈”和使军舰和飞机操作者能够经常沟通的《海上军事磋商协议》。
国务卿布林肯在6月访问北京期间未能重建沟通渠道。那位政府高级官员说:“中国方面不情愿。因此,总统下周将强力督促。”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小查尔斯·Q·布朗(Charles Q. Brown Jr.)上将周五对记者们说,他已向中国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刘振立上将发出了一封信,强调了美方的要求。布朗说,他抱持“希望”。
“可以合理地预计在恢复某层级的重要对话方面会有一些动作,”昆西治国方略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Statecraft)高级研究员迈克尔·D·史文(Michael D. Swaine)说。“但是,”他对美国之音(VOA)说:“具体会走多远,将会多么持久,我认为这还有待观望。”
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研究美国亚洲战略的高级研究员扎克·库珀(Zack Cooper)认为,重启会谈并不暗示会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北京仍然相信,危机管理机制总体来说对美国有利,这让华盛顿得以在中国海岸附近行动,却减少了升级风险,”他对美国之音说。“因此,虽然我预计这其中的一些对话将会重新开始,但是我并不会设想它们会产生特别的成效。”
干涉选举
在拜习会后不久,台湾将在明年1月选举总统,华盛顿希望北京不要干涉台湾的竞选。中国认为自治的台湾岛是个有待统一的省份。
参加了同样那次简报会的第二位拜登政府高级官员说:“对选举的任何行动或干涉将会引起我方的极大关切。”
美国的这类呼吁不大可能得到听从。“我不觉得北京对美国据说提出的不要干涉台湾选举的要求会有任何评论,”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印太项目执行主任葛来仪(Bonnie Glaser)对美国之音说。
北京喜欢的候选人是在野的国民党总统候选人、前新北市市长侯友宜。侯友宜的竞选口号一直是:“票投国民党,两岸无战场。“
但是民调显示,执政的民进党的总统候选人、现任副总统赖清德处在领先地位。赖清德赞成对北京采取更强悍的立场。专家预计,赖清德如果获胜,可能导致台北与北京之间的更多对抗。
周四,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对香港的一次论坛活动发表视频讲话时说,中国希望确保将“拜登总统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新冷战’,不支持‘台独’,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等表态落到实处。”
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中国项目主任孙韵(Yun Sun)认为,美中在台湾事务上达成理解很关键。
“最大的问题是稳定双边关系,”她对美国之音说。“考虑到台湾即将举行选举,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的是能有某些共识,为今后的动荡做准备。”
华盛顿在台湾主权问题上不持立场,但是反对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拜登将向习近平重申这一点。那名第二位官员说,拜登总统将“确保我们明确表示,我们不支持台湾独立。”
地区冲突
对话预计将包括引起双边关系不快的范围广泛的议题,还有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和芬太尼灾祸等全球问题。
那位官员说,两位领导人还将就地区冲突,包括朝鲜武器项目、发生在乌克兰的战争和加沙冲突交换看法。
拜登总统将向习近平表达,至关重要的是,伊朗不要扩展加沙的战争并在中东散播暴力。“如果伊朗在任何地方采取挑衅行动,”那位高级官员说。“美国做好了准备,予以回应,而且立即回应。”
北京今年3月斡旋达成了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关系正常化的协议,此后,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中国在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中谨慎行事,没有明确选边站,同时呼吁停火和两国方案。
(美国之音中文部驻白宫记者黄耀毅对本文亦有贡献。)
华盛顿 —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