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0:08 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流散海外港人拒绝被遗忘 呼吁积极保存身份持续推动国际线


2020年9月1日流亡海外的前香港众志创党主席罗冠聪 在德国柏林举行集会抗议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
2020年9月1日流亡海外的前香港众志创党主席罗冠聪 在德国柏林举行集会抗议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

自中国全国人大通过“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安排后,流亡海外的香港活动人士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国际线,让香港议题持续曝光。五名自反修例运动后散居不同国家的香港人坚持,纵使流散各地,仍要为保持香港人身份重新注入活力,给予新定义,各尽本份投入行动,为不断受打压的香港作出实质贡献。

自香港因2019年反修例社会运动出现了大批逃亡海外抗争者后,“Diaspora”(流散)一词便渐渐受到外界关注。有港人组织专门以“流散”在脸书上命名设立专门网站;更有讨论香港人这个族群能否在海外保存身份认同,延续抗争使命,就像当年还未有建立以色列国的犹太人一样。中国全国人大上月通过“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安排后,“流散”的定义与目标在一群正在流亡海外的香港人当中更激起了反思的迫切性。

总部设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香港民主委员会(HKDC) 近日举办了网上研讨会,邀请了五位目前散居欧美等地的香港流亡人士,探讨“流散”一词的最新涵意,他们当中部份人士目前仍然在香港警方的通缉名单上。

这五位讲者包括了前香港大专学界国际事务代表团发言人张昆阳、获得英国正式给予政治庇护的香港活动人士罗冠聪、目前在美国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前秘书长周永康、香港反网络23条组织键盘战线发言人邝颂晴,以及在香港创办关注少数族裔权益组织“融乐会”的王惠芬。

王惠芬是五人中最新离开香港的一位。今年2月末香港警方拘捕47名因去年7月参与立法会初选而涉嫌触犯“港版国安法”的民主派活动人士后,她便选择离开了香港。在这47人中,后来获警方给予保释的少数人士之一印度裔社工安德里(Jeffrey Andrews), 正是“融乐会”的副主席。

王惠芬自言尽管她本人在中国大陆出生,但自离开香港移居海外后,如何保存她独有的香港人身份促使她不断反思。有着身同感受的邝颂晴分享,流亡德国感觉颇为难受,除了无家可归的情意结外;对香港又爱又恨的思绪,特别是明知它有百般可以批评的差劲之处,但却又甘心情愿地很想回去的欲望,确实是自相矛盾令人纠结。不过,当她冷静下来,回想带着身处海外的香港人身份时,便知道背负着一种责任。

邝颂晴说:“这是一个真正反映作为一个香港人的过程的开始,以及这种身份带来的涵意。我作为一位香港人,一个'港女',使我开始去想,意识到一些过往没有关注过的事,就是我们其实很在意我们(香港人的身份),以及我们尝试探索如何透过组织参与活动去保存(这种身份)。”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出现的香港移民潮有别,众多位讲者都强调了他们流散海外的不同性质。他们称,他们离开香港并非自愿的,不是抛弃香港远走高飞;相反,经历了政治动荡后,他们带着香港人的身份,更蕴含着认同追求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观,希望推动香港回复在民主自由道路上前进,使他们有朝一天可以重临故地。

前香港专上学生联会秘书长周永康明进一步解释指,他们在海外诉说香港故事时,就是要指出香港若要走出困境再次迈向繁荣,便必须要拥有一个经济上公正、政治上公平的制度,这样才能保存自治及其独当一面。

周永康说:“所以,为了香港未来,(我们这些在海外的)香港人就正是在此进行一场全球的战役。香港人在新时代坚守这些(价值观)。面对不断演变的不明境况,其实我们有很多不同的机会在面前。我们站着盼望光明与希望。”

王惠芬很认同这种正面乐观态度的必要性,指出已经身在海外的香港人,往往受着近期香港局势发展感到悲伤无助,充满负面情绪。她以近月众多民主活动人士被捕为例,导致她充满羞愧与罪咎感,困惑多时。

王惠芬说:“他们(被捕人士)大部份都是我的朋友。我感到非常难过。有时候会感到罪咎感与羞愧。我自我鼓励说,我不能堕进这罪咎与羞愧的圈套。我必须懂得将自己的负面感觉与情绪,转化成自我振作,或去帮助那些(香港的)年轻人。”

王惠芬坦诚,既然在海外肩负了香港人身份的认同感,更需要有责任地做实事,哪怕只是出版刊物承存香港历史,参与粤语保育,又或帮助已经离开香港的年轻人,都是在为香港作出正面的贡献。

前香港大专学界国际事务代表团发言人张昆阳与最近获得英国正式给予政治庇护的香港活动人士罗冠聪也十分同意这种海外保存香港人族群的策略。他们均指出,“流散”不一定负面,身处海外的香港人,除了一般走入社区,讲解香港故事外做连结推广外,其实还有很多工作可以主动地应对香港的局势发展。

张昆阳举例,近期有关炒作得很炽热的《苹果日报》很可能将会被香港当局取缔的新闻,其实流散海外香港人也可以提前准备应对。他解释,若能有海外的香港企业可以联合起来在取缔前成立传媒,准备吸纳接收大批将会失去工作的苹果日报员工,为他们在港提供工作,这便可将事件一旦发生后的伤害尽量降低。

张昆阳说:“因为我们知道,很多(在香港的)专业人士都将会被政权打压,如果(在海外的)流散群体已经准备就绪,在打压的一刻,为这些受影响人士提供各种就业机会,我想这将会十分有帮助。”

罗冠聪最后也分享了他对于英国“BNO签证5+1计划”下预计将有超过30万名港人移居英国的期待。他表示,越多香港人移居英国,代表了“流散港人”这个群体在英国将会越来越庞大。如何组织、巩固与壮大他们,使香港议题持续在英国社会得到认同与关注,将会是一项挑战与艰巨任务。

罗冠聪说:“我们需要承传了社会运动精神的香港人,建立更多枢纽据点,为他们与英国全国社区联系起来,提供更多的机会。”

多位讲者在总结时再次正面强调,流散不代表永久流亡,纵使流散在外,他们也寄望终有一天,会踏上自己的故土,回到他们热爱的香港。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