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7:40 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城市发展巨轮下遭吞噬 香港“唐楼”保育工作任重道远


“寻踪觅迹”组织创办人陈国豪在讲座中介绍香港正在消逝的“唐楼” (图片来源:被访者提供)
“寻踪觅迹”组织创办人陈国豪在讲座中介绍香港正在消逝的“唐楼” (图片来源:被访者提供)

香港城市面貌并没有因近年大量港人移居海外而止步下来,大量新建商住楼宇在市区重建中仍拔地而起。 见证着香港过去一个多世纪沧桑的旧式楼宇“唐楼”,一座一座无声无息地被拆去,淹没在这不可阻挡的发展洪流中。

一个提倡有关保育的团体认为,尽管香港人口结构不断演变,但保育“唐楼”不分你我,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也可以是当中保育大军的一份子,期望保育旧有建筑物的种子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

部份中国旅客在香港作深度游 钟情旧式楼宇拍照打卡

随着新冠疫情结束中港两地回复通关后,这一年多来到访香港的部份中国大陆旅客,对旅游景点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不再只到传统的地标拍照打卡。在微博与小红书网站上,不时会看见中国网民上载在香港閙市中拍摄一些残旧建筑物的照片,诉说这些混合了中西式建筑风格的楼宇,越来越稀少,流露了希望得以保留的情怀。

这份保育的情感,原来不只是这些在香港作深度游的中国游客所拥有;一些香港本地的民间历史保育团体多年来也在默默耕耘,对这些旧式楼宇进行纪录、教育、游说与保育等工作,希望在城市重建过程中让它们在发展利润与人口密度双重压力的夹缝下,得以保留。

“寻踪觅迹”保育“唐楼”新力军 出书记录当中故事

“香港唐楼故事”一书封面。 (图片来源:被访者出版书籍)
“香港唐楼故事”一书封面。 (图片来源:被访者出版书籍)

“寻踪觅迹”便是这股保育新力军的一员。现年29岁的组织创办人陈国豪(Leo)近日接受美国之音中文部的访问时,诉说了他的历史保育心路历程,由“唐楼”的定义、审美观、以至其任重道远的保育工作,一一分享了当中的苦乐。

在大学时期就读文化及产业管理科目的陈国豪介绍说,因热爱古迹文化,所以在2018年1月1日创立“寻踪觅迹”组织以来,便一直从事摄影与撰稿工作,使他可以花多些时间在历史保育工作上。他在脸书上的追随者也达二万三千人;最近还出版最新著作《寻踪觅迹:香港唐楼故事》,介绍隐藏香港都市内的美丽“唐楼”。

陈国豪首先解释说,为何会将热爱香港历史的那份情怀,会遂步地渐渐收窄至“唐楼”建筑物上。

陈国豪说:“但当你越从事这些历史建筑(保育工作)越多的时候,你又会越想寻找一种,真的可以完全代表香港的建筑物。那么'唐楼'其实一开始并不是香港独有建筑,它反而是岭南地区传过来的一种建筑,但后来因为一些社会原因,因为一些建筑法例而导致'唐楼'慢慢演变成一种香港独有,真是很具有香港特色的建筑物。…..它又偏偏因为政府政策,因为地产商一些城市化过程,而使它最难被保育。就是因为它这般特别又这么难保育,所以我们就有些由怜生爱的感觉,对这种建筑,所以最想保育它。”

位于钦州街51-53 号的第三代战前唐楼。 楼高四层,屋顶上刻有“1932”的字样,很大机会是该建筑的落成年份 (图片来源:寻踪觅迹脸书网站)
位于钦州街51-53 号的第三代战前唐楼。 楼高四层,屋顶上刻有“1932”的字样,很大机会是该建筑的落成年份 (图片来源:寻踪觅迹脸书网站)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能准确理解“唐楼”二字的涵义,不是外观残旧不堪的楼宇便是“唐楼”。在坊间经常举办讲座的“寻踪觅迹”组织解释,很多人都不知道清晰定义,将概念混淆。尽管没有正式官方文件解说,但据以往旧报章说法,“唐楼”是一个相对概念,意即楼宇单位内没有规划建设固定房间;与之相反的“洋楼”则设有主人房与其他房间,这与旧式楼宇内有否卫生间与电梯无关。

第一代至第四代唐楼各有特色

据悉,一位香港的大学教授在20多年前才真正启动香港的“唐楼”研究,并作专门历史分类。“唐楼”开始于香港早期开埠的1841年,历史久远,按照建筑学与材料的分类方法,一共存在了四代的不同香港“唐楼”。

第一代由1841年至1900年,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称号只是当时维多利亚女皇在位,与建筑风格无关,这时期的“唐楼”主要使用青砖木材,以金字雅顶为主。陈国豪解释,第一代唐楼大多数让贫民居住,四五百尺的单位内,可以挤住至50人,地点主要集中在中上环一带。

第二代的爱德华时期,由1900年至1920年,这时期的“唐楼”仍以贫民居住为主,但开始多使用了钢筋水泥的构建。这时期的“唐楼”以著名的湾仔“蓝屋”见称。

第三代的“唐楼”则统称“战前现代唐楼”,由1930年至1940年代的楼宇所体现。这写楼宇再不只是穷人居住,富有的家庭也开始兴建美观的“唐楼”居住。这时期的“唐楼”受到建筑物条例规管,必须由符合资格的建筑师兴建,建筑材料也全部转用钢筋水泥,金字瓦顶也消失殆尽。

据统计,目前在香港剩下的战前“唐楼”只有144栋。

在港岛闹市中德辅道西207号的旧式唐楼。 (图片来源:寻踪觅迹脸书网站)
在港岛闹市中德辅道西207号的旧式唐楼。 (图片来源:寻踪觅迹脸书网站)

在二战过后,由于香港的居住需求大增,原有高度限制不断放宽,“唐楼”也越建越高,超越了原有战前的四层高度。这种被归类为第四代的“唐楼”,发展至1980年代,基本上已经停止,取而代之的是高度不断向上升的商住两用巨型大厦,“唐楼”那种相对比较落后的建筑方式,便已经不再存在。

陈国豪:唐楼消逝下与街景格格不入 引起研究兴趣

在香港经济起飞的上世纪70年代起,“唐楼”开始

战前骑楼式大押唐楼 - “德生大押” (图片来源:寻踪觅迹官方网站)
战前骑楼式大押唐楼 - “德生大押” (图片来源:寻踪觅迹官方网站)

慢慢地在繁华閙市中消失,一栋栋被地产发展商收购拆卸,兴建新颖的高楼大厦。陈国豪解释说,随着街道上的“唐楼”逐渐减少,剩下的反而显得格外注目,也是正因如此,引起培育了他的保育兴趣。

陈国豪说:“说到一个很重要的重点,就是在很多都市化过程中,很多新楼都取代了旧楼,但正正因为整个街区,很多都属于新楼,剩下一两栋旧的唐楼,还屹立在街道上,这些那么显眼的地方,才引起途人留意。那兴趣就在于观察到整条街这么多的现代楼宇,为何会有一两栋格格不入?虽然与街景非常格格不入,但它自己这栋建筑仍然很典雅,有很多很细微设计,放在今天看,仍然很高贵,仍然很突出,兴趣就是这样引起的。”

皇后码头保育运动播下民间保育种子

自小喜爱旧事物的他回忆到,心中的这颗保育种子源自小时候看到民间的皇后码头保育运动。事件发生于2007年,香港政府当时开始进行中区填海第三期工程项目,将爱丁堡广场建筑群之一的皇后码头拆卸作道路和商厦用途。虽然政府声明将皇后码头拆卸后会另觅地方重建,但此举引发香港部份民间团体不满,认为做法摧毁了香港人的集体回忆;消灭公共空间。本土保育组织策划一连串论坛、静坐和绝食抗议阻止皇后码头拆卸,事件后来更演变成警民冲突。

陈国豪说:“其实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与我成长那时候的一个时代背景有关。我成长的时候,即是刚巧我很识性,知道会留意社会事件那时,那时候便刚发生了这个皇后码头保育,同德大押的拆卸。那时候,你会看到一些前人去绝食,抗议,集会,想去保护那些历史建筑,虽然那时看是一些很,很像很极端,很疯狂的事情,但我觉得有这种保育意识,就很像种子,在那个时候种下,从而使你去开始想寻找一些旧事物,自己也想去出一分力去保护它,这就是那心路历程的演化,我觉得。”

“雷生春”成功活化 为唐楼注入生气

“唐楼”一词尽管予人一份怀旧感,追不上现代潮流,但“寻踪觅迹”的研究发现,这种旧式楼宇甚具美学特色,其骑楼(注释:露台)设计特别,悬臂式露台上的栏杆,也会有不同几何图形。骑楼的水磨石楼梯与纸皮石地板,拼奏出特别的图案。

在为数不多的成功保育例子中,“雷生春”可算是当中颇为著名的一栋活化“唐楼”,今天继续经营着一家大学的中医药保健中心。该地段由九龙巴士创办人之一雷亮于1929年向港府购入,并邀请擅长设计铺居唐楼的建筑师布尔(W. H. Bourne)兴建,带出了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

新加坡政府努力保育店屋工作

唐楼的建筑特色并非香港独有,在邻近中国的广州、台湾,以至新加坡东南亚等地,也有同类的特色建筑群。陈国豪诉说,上述三地的唐楼店屋群保育工作远胜香港,香港除了“蓝屋”建筑群的保育做得较好外,其余唐楼都是一栋一栋的保育,有些甚至显得蓉蓉烂烂。

陈国豪说:“要评价这一点,其实要看看,真的去看看其他地区如何保育。无论是新加坡的店屋,你会看到新加坡政府,其实很努力去保育这些建筑群,让它可以一整片留下来,而早前看到马云的太太花了3亿元购买三栋不同的店屋。你会看这种建筑物,这种历史建筑在新加坡是如何有价值的。你看到澳门与广州,甚至乎台湾,关于这种骑楼,唐楼,都是这样一整个区域去保育;相反,香港做到的,就只是一栋栋的一种保育,而且还要以私人为主,所以你可以看到香港政府在保育唐楼这种建筑上的政策是比较欠缺的。”

香港“唐楼”在历史评级中得分先天性不足

那么为何外地政府可以做到,重视旧式楼宇建筑群,香港街道上却只剩下一栋两栋的残破不堪的“唐楼”?陈国豪解释,法律程序上的保护,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客观环境上,香港“唐楼”的业主大多需要独自承担长远巨额维修保育费用,难以自行补贴,故此宁愿将业权卖给发展商重新发展。此外,现行古物古迹条例自上世纪80年代执行至今,将香港现行历史建筑评分四个级别,虽然标准不甚透明,但在历史,建筑与社会价值评核下,“唐楼”的评分往往不具优势。

陈国豪说:“你说历史价值,只要没有什么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在'唐楼'入面发生的话,基本上这一项就没有什么分数。在建筑价值,大部份'唐楼',如果不是富有人士兴建的话,基本上不会有些很特殊的装饰,也不会有很特殊的建筑方法。在建筑价值,又是没有得分。剩下社会价值,那么社会价值就是说街坊对这里的建筑持什么看法?住在入面的人,对这座建筑持如何的看法?农民你在三个评级中,已经输掉两个评级,'唐楼'在政府范畴,基本上很难可以得到一个很好一级或者法定古迹的一个评级。”

“唐楼”紧密邻里关系不再 只能寄存在回忆中

在港岛闹市中德辅道西207号的旧式唐楼 (图片来源:寻踪觅迹脸书网站)
在港岛闹市中德辅道西207号的旧式唐楼 (图片来源:寻踪觅迹脸书网站)

“唐楼”除了其建筑美学值得保留外,其昔日的邻里情怀也是居住过的人所津津乐道,近年香港电影“岁月神偷”中也有过细致的描述。“寻踪觅迹”在其网站中介绍,香港岛中有不少建筑依山而建,建筑群前会刻意腾出公共空间供附近居民使用,使邻里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网页写道,“每当途经永利街,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岁月神偷》中的片段。左邻右里坐在'台'上纳凉、数户人家一起吃晚饭,谈天说地。永利街正正表现出旧香港社区的凝聚力。”

记者也分享到儿时居住在九龙深水埗唐楼板间房的经验,街坊邻里会互相帮忙带孩子,到公园游玩,那份邻里友谊保持了数十年的珍贵之处。陈国豪诉说,这类故事确实听过不少,也反映了当时香港社会睦邻互助的精神;但经过数十年的都市化发展,不能否认的是,目前的香港已经很难找到这种昔日的情怀。他认同,当今的住宅楼宇兴建得如何现代化与美轮美奂,香港人失去的倒是老一辈的紧密邻里关系。

陈国豪说:“我觉得也是与香港,现时其实也是国际化,所有都市化过程一定会有的一个情况。这就是大家越来越冷漠,而且警戒心越来越重,基本上我自己也是经常搬屋的那类人,每隔几年搬,唐楼或现代化的住宅也居住过,但我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无论是住在'劏房',或者你隔篱邻舍也好,相见也不会打招呼。要解释这个现象,我觉得是很好困难。”

两个不同的时代,同样居住环境挤迫,60年代“板间房”带出邻里温情;目前盛行的“劏房”却闹出伦常惨剧。去年6月5日,香港九龙深水埗桂林街发生的伦常惨案中,一名印度裔母亲疑焗毙3名年幼女儿后,致电报警讹称丈夫为凶手,震惊社会。

陈国豪坦言,国际都市居民的精神娱乐越来越多,小朋友也无需与其他同伴玩乐,成人父母间的沟通渠道大幅减少,人际关系也因而变得疏离,现时居住在旧式唐楼内的居民,若不是老一辈,在同一劏房楼层内也未必认识对方。

保育“唐楼”不阻碍发展 有利说好香港故事

在城市发展的巨轮下,“唐楼”保育任重道远,这份使命可对香港整体长远发展有何好处?这可会是玩世不恭躺平的玩意,会否阻碍香港向前迈进?陈国豪这位“唐楼”专家相反的说,现时社会急需对外说好香港故事,“唐楼”正好是正面的元素之一。

陈国豪说:“四代唐楼本身,其实就是一种香港很独有的建筑,可以见证香港第一代的人,即是成为殖民地后,由第一代的人如何走到1980年代甚至现在,让香港人知道自己的根是如何模样,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意义,我觉得。第二就是,经济层面方面来说,或一个叫做文化层面方面,唐楼本身好像雷生春那座很特别的建筑物。…它过程中其实也可以演化成一个深度游,与一个旅游文化资源。这类有特色的香港建筑买少见少,唐楼其实有好多类似这么特别造型,又可以吸引游客打卡,所以它是一个可以成为一个好重要的旅游资源,我觉得。”

面对近年大量的港人移民潮,过去曾经居住过唐楼的本土出生的香港人也渐渐迈老逝去,这份保育工作又可否持续下去?陈国豪充满信心的说,作为民间保育团体,他们会忠于事实地在国安法实施下的今天香港社会持续工作下去,没有必要担忧自我审查。他最后说,保育“唐楼”也不必限于香港人的圈子内,他注意到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也可以是新力军的一份子。

陈国豪最后说:“有很多新移民在我们的讲座,参与导赏过程,其实有不少。我想约有一至两成是新移民,会参加这些导赏团。我觉得他们会有兴趣去了解这个地方一些历史,至于可否加入保育大军行列?我觉得最基本他们要先去了解,香港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所以就算(唐楼保育)这事,不是这一代发生,他们下一代可能也会更加珍惜这个城市的一些建筑物。”

评论区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