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49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何清涟:地下管网建设:政府投资老牛再上路


3月7日人大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和李克强 (叶兵,艾伦拍摄)
3月7日人大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和李克强 (叶兵,艾伦拍摄)

编者按:这是何清涟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文章。这篇特约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与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罗列的“重要经济工作”相比,《政府工作报告》中多了一项实质内容:“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也就是说,今年政府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依旧,但重点工程将移师地下,这是对当年重面子工程(地面建设)、忽视里子(地下网管建设),导致城市雨涝严重的大规模补偿性修建。

政府投资“老牛”再上路早有信号

我对中国政府投资这头“老牛”重新上路并不惊讶,因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早有各种预兆。2016年11月,中国政府还在宣称“要坚定去产能,让僵尸企业破产”之时,《华尔街日报》于11月14日报道: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正在遭到一支熟悉力量的冲击:中国有钱的投资大军。中国投资者再次涌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引发包括煤炭、铁矿石和橡胶在内的多种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仅一周之内,铁矿石原材料的价格已上扬大约四分之一,升至两年来的最高水平。分析家和交易商认为此次价格反弹源于中国投机者再现投机欲望。

中国官方对此默不作声,直到2017年“两会”前夕,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9.7万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1%。第三产业中34.58万亿,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1.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国家发改委随后宣布:如果按照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17年全国32个省级单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会达到65万亿左右。

因此,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的新城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这头“老牛”再次上路驾辕,完全是意料中之事。今年2月国内挖掘机销量大增298%,创历史单月新高,足见国内与城建有关的企业早就知晓今年政府投资的大方向。

地下管道建设:亡羊补牢

但与以往城市建设不同的是,一、“海绵城市”这个在2014年左右开始流行的中国词汇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二、总理李克强在报告中特别指出:“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

“海绵城市”是用来表达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的中国式名词,从国外通用术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衍生而来,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自2016年3月起,中国对海绵城市试点给予财政支持,目的是消除城市内涝隐患。随后北京市通州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今年政府确定的投资重点放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再开工,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就是这一计划的落实。

地下综合管廊再开工,是对历任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欠债过多的一种补偿。以往的城建只重地面建筑、忽视地下管道建设,导致中国城市内涝不断,带来大大小小后果不等的灾害。人们记犹新的事件就有:2012年7月21日“水淹帝都”灾难,据报道这次内涝导致全北京37人死亡,数百人受伤,190万人受灾。2016年夏季,中国南方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洪灾波及长江中下游沿线七个省市,“江城”武汉陷入严重的内涝之灾。据湖北省民政厅通报,全省范围内导致1700多万人受灾,死亡69人,失踪16人,直接经济损失270.7亿元。灾情如此严重,其中重要原因是沿线城市多陷入内涝(《江城武汉的内涝之痛》。《中外对话》,08.07.2016)。

地下管网的补偿性建设还刚开始

2012年7月“水淹帝都”之后,我曾写过一篇《下水道凸显中国脆弱的城市生态》(VOA,2012年7月23日)。文章指出中国城市下水道系统的落后,凸显了城市生态的脆弱。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的城市,其城市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近30个专业领域,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建设管理、环保、园林、消防、道路、地上、地下管线等等,其中下水管道的设计,与一个城市的规划者是否具有长远眼光及政治责任心极有关系。

文章还介绍了美国与欧洲各国城市建设的经验。比如在城市规划中,下水道系统的设计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设计时考虑的承载能力至少按当时规模的十倍以上。纽约、伦敦等城市至今使用的下水管道都建于一两百年以前。由于设计时具有长远眼光,考虑到城市及人口扩张,以及维修的方便,其基础非常牢固,人可以在里面直立行走还有裕余,直到今天仍在有效运转。西方各国的城市能有今天的发展,靠的就是这样的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西方各国极为重视城市建设档案的收藏,许多百多年前的城市档案至今仍完好无缺,遇有改建维修,这些档案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在文章中还指出,下水道在今天的中国城市建设中,几乎被放置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这与中国政治文化的特征,即只注重“面子工程”有关。城市下水道不在地面,与“面子”无关,因此最容易被地方官所忽视。因了这一“中国特色”,中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规划永远把表面光鲜放在第一位,强调街道的宽直、地标建筑的光鲜靓丽,但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上却降格以求,据说现在仍然基本沿用前苏联模式,下水管口径比西方国家小很多,遇到流量大就无法及时排水。例如广州排水管道当中有83%就是按照一年一遇的防洪排涝标准建设的。

列入今年“再开工建设”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为2000公里以上,这只是全国地下综合管廊中的小部分,三年规划是远远不够的。在鬼城、鬼村遍地的情况下,将政府投资由地面建筑转入地下管网建设,是个明智的规划,因为城市建设档案犹在,纠错相对容易,拖得越长,纠错成本越高。

地下网管建设是政府投入的公共工程,除推动原材料生产供应行业增加生产、增加就业、改善公共服务功能之外,政府无法获得直接的投资回报。由此可见中国政府的无奈:没有政府投资,经济无法拉动。但不管怎样,这是纠正以往城市建设错误、着效于长远的城市再建设,如果各地政府今后不想方设法用各种名义将建设成本分摊至市民头上,算得上产生正面效益的民生工程。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