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4:19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何清涟: 中国“投资马车”奔向异国的背后


2015年10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访问英国,签下了数百亿美元的订单。图为习近平和英国首相喀麦隆会面。(资料照片)
2015年10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访问英国,签下了数百亿美元的订单。图为习近平和英国首相喀麦隆会面。(资料照片)

编者按:这是何清涟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文章。这篇特约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近几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长极快,2015年,中国海外投资总额为1231.2亿美元,2016年才到4月中旬,中国海外投资就高达1100亿美元。外界评论多以为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实施,却忽视了因中国经济高度货币化,资产严重泡沫化,投资实业已经无利可图。对于外资来说,中国已不再是投资天堂;对于中国资本来说,与其说他们是向外寻找利润高地,还不如说是寻求安全。

中国本土:实业投资无利可图,投机领域风险太高

据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表的数据分析,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第一次大幅度下滑至5.7%(社会总投资增速为10.7%)。该分析还指出两点:一、本轮“投资复苏”主要是政府财政预算资金和银行贷款,即政府投资,民企的自筹资金反而出现萎缩,一段时间以来“国进民退”的投资格局因此进一步凸显;二、这轮“投资复苏”唱的仍然是同一首歌,首先是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其次是房地产市场销售的复苏带来了房地产投资及一部分上下游产业投资反弹。

将上财数据分析的话用大白话总结,即:中国仍然在用超发货币拉动经济,而这些泛滥的流动性仍然进入了房地产这个池子。这是从2009年开始形成的资本流向定势。从那年开始,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一印钞机,央行行长周小川为了应付流动性过剩这一中国金融的洪涝灾害,提出了“池子理论”,将房市、股市称之为储藏货币的池子,也算是承认了滥发的货币根本不进实体经济这一事实。

货币不流进实体经济,是因为实业投资效益低下,这也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老毛病了。2014年8月,《福布斯》杂志发表《中国经济40年繁荣的终结》(The End Of China’s Four-Decade Economic Cycle),文章引述了《中国褐皮书国际》的一个观察结论,中国信贷需求史无前例的疲软。褐皮书作者调查2200家公司的结果是:2014年第2季度,中国金融机构曾打开信贷闸门。6、7两个月共投放了约1.9万亿元新增贷款,社会融资也在增加;但由于缺乏有前途的机会,这些公司都未申请多少新信贷。迎合私人小企业的影子银行不得不将利率降到比国有银行还低,以吸引客户。

两年前的褐皮书与近日的上财数据分析反映的是同一事实: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对投资回报率的敏感度完全不一样。投资回报率下降,民营企业会减少贷款。但不需受资产回报约束、有政府兜底的国企却继续借贷。货币政策本是调整经济结构的辅助工具,未料两年过去,中国经济结构毫无改变,货币投放仍在加速,但资金仍然不进入实体经济,直接推动了资产通胀,使得实体资本投资回报率预期急剧走坏。

这种政策必然导向一个结果:没有偿债风险的国有企业继续依靠借贷在国内做无效投资,而民营资本开始向外发展,最高目标是为资本寻求利润高地,最低目标是避险。

投资马车奔异国,民营马儿跑得快

过去20多年,投资是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而投资这驾马车有三匹马拉套,即政府投资、外资、民企。且看这三匹马的现状如何。

中国国企在海外投资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虽然据说亏损高达九成,但至2015年仍然占中国海外投资的58%左右。国企投资海外,是中国政府为解决资源对外高度依赖,出于战略考虑的一种投资布局。

自2009年以来,绝大多数在华外资不断减员、撤资和关厂。从2008年至2012年,东莞有7.2万家企业被关闭。2014年,有不低于4000家企业关门;2015年10月份,2000多家台资企业大举撤离东莞,500万工人被逼离开。尽管外资企业撤离的方式各种各样,但撤离的原因只有一个,即在中国办厂已经无利可图。前些时,美国在华商会与欧盟在华商会发布报告,抱怨中国投资环境恶化。比如美国抱怨中国设门槛挤压美国在华企业,这些“门槛”包括中国政府针对外资公司展开一连串调查,并推出限制海外技术使用的国家安全法,使外资信心严重受挫。两个报告都列举了一大串数据说明这种悲观情绪。仿佛为了佐证这些抱怨的真实性,在五月的最后两天,五家全球富有盛名的制造企业同时宣布撤资或退出中国,其中包括全球最大手机金属外壳加工商及成通讯、伦敦奥运吉祥物制造商东莞鑫达、江苏盐城著名德资企业黛安芬、飞利浦照明全资子公司飞利浦灯饰制造(深圳)有限公司。

中国民营资本也纷纷到海外谋求发展,寻求利润高地。2011年,民营企业还只占中国对外投资的11%,到2015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至41.2%。但是,只要看看其投资领域与投资国别,就会明白民企资本远赴海外,主要目的是避险而非实业投资。

戴德梁行在《中国对外投资市场报告——2015年回顾》提供的数据是:中国海外地产总投资额在2015年增长41.5%,达213.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马来西亚吸收了最多来自中国的土地开发投资资金,总金额约为25.2亿美元,随后是香港、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今年4月,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与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联合发布2016年“新邻居”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中资美国企业的数量超过1900家,遍布美国435个国会选区中的362个,直接雇佣大约9万名全职美国员工。就投资领域而言,吸引中国资本的主要有房地产、金融、科技、影视娱乐产业、能源等。

荣鼎报告没有指出的是:这些投资当中,有大量是EB-5投资移民项目。比如2014年推出的一个纽约观景摩天轮项目,筹资总额是3.8亿美元,由几百位中国投资者组合完成。这些中国投资者比较幸运,因为EB-5投资移民项目不少是骗局。2013年,美籍印度人塞思伪造文件,通过虚假宣传欺骗了250多位主要来自中国的投资者,让他们投资位于芝加哥的一个总额1.47亿美元的宾馆与会议中心开发项目,后来才发现这个项目是虚构的。

民企海外投资目的:移民寻求安全之地

简括上述三个因素:一、中国的投资环境恶化、实业投资收益下降;二、中国海外投资中,地产投资仍居重要位置;三、吸引中国资本最多是美国,而在美投资中有不少是EB-5投资移民项目——比如2015年截至财年第三季度,美国移民局共批准EB-5申请6498份,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人获得——可以推想,中国资本外流的真正目的是避险。

如果认为以上三点还不够有力,那么刚发布的一条消息可作为佐证:5月份中国从香港进口同比增加242%。熟知中国洗钱套路的人都知道,这叫做虚构进出口业务向海外转移资产。

向外转移资产,势必导致外汇市场大失血,并让外汇市场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火药库存。考虑到这点,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中国政府还要鼓励对外投资?

中国政府当然不想民营资本这样大规模外流,金融行业的决策层当然明白外汇储备迅速流失,会导致股市、债券、房地产、信托、私募基金等各大市场之间的风险互相传染,叠加,并增大中国金融领域的风险。

但有几个原因却使中国政府没法限制:一,中国还在努力吸引外资,不能摆出一副“只许你的钱进来,不许我的钱出去”的不讲道理的嘴脸;二,真正有大笔资金要转移的人,就是中共自家内部人及与之有关连者。因此,不到危险关头,决策者只能在其他方面加以限制,比如筹划征收托宾税平抑资本市场波动,防范金融风险等。

综上所述,中国投资马车奔向世界,不再为中国经济拉套,并非中外媒体认定的那样风光。于中国政府而言,“走出去”战略后面,其实隐藏着几分苦涩、几分无奈。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