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2:08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记者手记:奥运金牌和举国体制


中国跨栏巨星刘翔在伦敦奥运会上轰然跌倒。
中国跨栏巨星刘翔在伦敦奥运会上轰然跌倒。
英国伦敦奥运会闭幕在即,各项比赛如火如荼,美国中国两家“独大”局面尚无重大挑战。最新金牌榜前三名是(截至星期五上午):美国39;中国37;英国25。

由于跨栏选手刘翔退赛和泳将叶诗文成绩“神勇”“不同凡响”,海外不少舆论和不少中国网民提出质疑或发出负面评价。中国光明日报星期五发表记者发自巴黎的报导题目是“‘西方运动员多业余’是可笑神话 每天也训练六小时”。

报导说:“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记者也对我年轻运动员就训练的‘辛苦与代价’等提出挑衅性问题。”文章说,“西方记者戴着有色眼镜对我奥运佳绩及‘举国体制’评头论足的做法倒不足为奇,令人难解的是,国内居然也有一些人对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颇有微辞,认为西方运动员都是‘业余’的,而中国以国家之力培养竞技运动员的做法值得商榷。”

文章以法国为例,“法国运动员大都很早就参加专业俱乐部的训练。在他们成名前,一些运动员或许还多少有着业余味道,但一旦取得了成绩,其名义上的‘业余’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

这篇文章说,法国许多有天赋的运动员,很早就走上专业之路,国家和地方当局也会对这些未来的“金牌希望之星”提供各种各样的“赞助”。“这与中国的‘举国体制’培养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文章提到了法国柔道金牌得主里内的例子,提到了法国游泳名将这次奥运会50米自由泳冠军洛朗.玛努杜的例子,说:“这些人从俱乐部培养到进入国家队,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给予大量的补贴,其训练毫无‘业余’可言。至于法国人钟爱的足球运动员,更是十足的专业运动员,拿着不菲的工资和奖金,生活除了足球还是足球。”


通观整篇报道,作者把外界对中国‘举国体制’下选手行为和成绩的质疑,简化为“业余”和“专业”训练时间长短之争,从而模糊了焦点。

事实是,所有国家的运动员,能达到奥运标准的,都是“专业”人员,能到“伦敦”献技,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和物力,付出超乎常人的艰辛努力,作出了大量牺牲。问题在于:你是“国家”运动员?还是“民间”运动员?你得金牌,用的是纳税人的钱?除了时间,你的财力物力主要来自何方?是国家出?还是你个人(或俱乐部)从民间筹?

从美国来看,显然是后者。(这点,所有移民到美国或在美国工作过的前中国金牌运动员李小平、高军、李孔政、陈跃玲、高风莲,郎平、周晓兰等等,都可以用自己的经历拿出最好证明)。更重要的一点是,美国金牌得主并不肩负着如此重大的民族和国家责任和荣辱,得冠之后首先要感谢党、国家、政府。他们首先感谢的是家人,亲人还有粉丝,没人感谢政府。

为何海外对刘翔退赛和15岁的游泳选手叶诗文提出了诸多质疑和批评?还因为,从历史上看,只有“举国体制”的共产党国家,才在这方面有很明显的“前科”和重大嫌疑。苏联解体之前,苏联集团的训练方式,特别是东德的训练方式,遭到人们强烈质疑,因为后来查出,东德的体育系统有着悠久的“集体”作弊嫌疑,即在国家体育部门统一指挥和默许下有系统的“嗑药”,以提高运动成绩。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以中国游泳选手为例,1994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上,中国游泳选手一下查出7名使用禁药,从那以后先后又有二十多名选手被查出用药(兴奋剂)。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作家赵瑜所着《强国梦》书,非常细致描述了这种“集体”用药的情况。数数历来体育大国强国甚至弱国,只有苏联、东德、中国、朝鲜、越南、古巴这种共产党国家,才拿纳税人的钱成立体育部(委、局)来培养运动员“为国增光”。这就是人们所诟病的“举国体制”。

为个人,可以输。为国家,输不起。这次奥运会跆拳道女子48公斤级的决赛中,中国选手吴静钰成功卫冕。 她在赛后说:“这是辛苦训练的结果,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国家,最重要的是感谢教练这么多年来的指导。”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星期四发表社论说,“中国对奥运金牌选手的培养的举国体制,确实有太过政治之嫌,在夺取金牌和发扬奥运精神、推广全民体育上,不但失衡,更走入误区。”

社论说,要清算举国体制,必须先从体育预算的审查上着手。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应该让纳税人一目了然。

社论说,对中国举国体制的利弊是非问题的讨论,是一件大好事。奥运不可能没有政治,但政治不该第一。

社论说,在言论自由的地方,什么声音都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海内外中国人只盯着某些舆论意见,不仅显示自己心胸不开阔,也对为中国运动员叫好的西方媒体和评论员、运动员以及教练员不公平。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内卷还是躺平:青年人的困境,执政者的难题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0:41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