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53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白宫记者那些事儿


白宫记者那些事儿
请稍等
嵌入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13:23 0:00

白宫记者那些事儿

白宫西翼这间不大的房子就是著名的“詹姆斯·布雷迪新闻发布室”。

美国之音驻白宫记者丹·罗宾逊:这里就是布雷迪新闻发布室的入口,白宫所有的新闻发布活动都在这里举行。通常,我们这些记者,包括摄影记者,会经常聚在这里。

按常规,白宫新闻发言人几乎每天都会向美国各大媒体报告来自行政部门的最新消息。有时候,总统本人也会出现,多数是因为有重要的话要向世界公布(Obama briefing)。有时,总统也会利用这个场合和媒体人套套近乎。

坐在台下的,就是罗宾逊和他的同行们,他们被统称为“白宫记者”。

麦克莱齐报业集团驻白宫记者、白宫记者协会主席史蒂夫·托马:我们的工作就是报道总统每天做什么。他做了什么决策,怎么做的。这些决策:比如增税、削减预算,或是发动战争,到底有什么影响力。

虽然报道地点单一,但要挖到独家内幕可不容易。雅虎新闻的诺克斯做过很多年的国会记者,那里的535名议员会给他提供各种报道素材。但现在做了白宫记者,挑战就不一样了。

Yahoo!新闻驻白宫记者奥利维尔·诺克斯:国会有535个消息来源。参议员、众议员,还有他们的助理,都是你采访的对象。因此,在国会挖消息容易多了。在白宫,很多消息都被重新包装过了,如果白宫不想让你知道那么多,你就很难挖出内幕。白宫只会努力推行一种说法。

为了向读者发布更多有深度的新闻,诺克斯每天早上6:30就起床工作了,他还巧妙地用上了他在国会的人脉。

诺克斯:在每个工作日,我不是在白宫参加新闻发布会,听总统演讲,就是打电话。我发现,报道白宫的一个好办法是打电话给国会的人,同样一件事,他们往往会给你提供不同的看法。

就像这天,奥巴马总统到密西根州访问去了,留守的白宫记者们还是会到这间不大的新闻发布室来,找找别的线索。

诺克斯:即使总统不在这儿,我也会到这儿来。跟同行们聊聊天,跟白宫的外宣部门攀谈几句,或是在这里找熟人喝喝咖啡。

尽管工作辛苦,但对美国的政治记者们来说,报道白宫是令人艳羡的工作。

罗宾逊:有时我们会在新闻发布室后面的媒体长廊工作,它就设在白宫主楼的右侧,这会让你有种非常特别的感觉。每次走进这里,你就会觉得不同,想想吧,你每天能在这么庄严的地方工作呢。

托马从里根总统时代就开始做白宫记者。他专访过好几位前总统。

托马: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小布什总统和一两个记者单独在一起时,显得轻松多了,尽管现场有摄像机和录音设备对着他。我觉得他站在几十名记者面前讲话时,更小心谨慎,但一对一专访时,真是自在多了。克林顿非常健谈,知识面广,什么都爱聊,比如:联邦政府事务、国际关系、经济,还有他最喜欢侃的美国政治。老布什是个很有魅力的人,举止温文尔雅。我专访他的时候,他还是副总统,我在一家酒店套间里采访他。他还把妻子叫出来,介绍我们认识,为人非常亲切。

要是赶上总统出行,白宫记者们就有机会离开那个单调的新闻发布室,坐上“空军一号”或者跟随由警察开道的车队到外面去见见世面。

托马:新闻记者们分两路随行。一小部分人可以坐上“空军一号”上被称为“媒体地带”那些位子。但我们不能都坐上去。“空军一号”上只有13个座位留给媒体。其他记者只能再包一架飞机,紧随其后。

托马觉得,跟着总统出门,就像一阵急旋风。起飞、降落、跟上车队出发,跟着总统演讲……经常一刻不能停歇。当然,出国访问更有意思,尤其是遥远的中国。

托马 :跟克林顿总统出访很棒,他好奇心很重。比如中美关系回暖后,他对中国进行了10~12天的正式访问。我们跟着总统去了西安、北京、上海和桂林,还坐了船,最后到达香港。克林顿每到一处,都希望到处看看,到处和人聊聊。我们记者团跟着沾光,长了见识,每天都有有趣的报道出炉。

相比之下,克林顿的两位继任者出访时,氛围要严肃一些。

托马:我和小布什总统访华时,他只停留了两天,看起来他着急回家。我想,他在白宫才更自在。奥巴马出访更像是出差。他经常出国访问,但行程都很短。对于随行的记者而言,我们就没那么多在国外采访的机会了。我个人更偏爱克林顿的风格。

在法新社做白宫记者时,诺克斯经常随布什总统出访,并有幸赶上两次突发事件。

诺克斯:当时我跟着总统在佛罗里达报道教育问题。本来没计划写什么。突然,我接到一个电话,说一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楼。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注视着总统,看他对美国遭遇的最严重的恐怖事件将如何反应。

诺克斯立即写就一篇稿子,报道布什总统在911事件爆发后的第一反应,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诺克斯:如果我当时没有随访,就会错过这一切。

还有一次,让诺克斯更加猝不及防。

诺克斯:布什总统卸任前,去伊拉克和阿富汗访问。我们当时就在巴格达那间著名的新闻发布室中。突然,我看到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从头顶飞过,还没来得及反应,它撞上总统身后的墙壁,没打中总统。我看清了,那是一只鞋。让我惊讶的是,紧接着,第二只鞋又从我头顶飞过。

那是一名叫扎伊迪的伊拉克记者因不满布什的政策而做出的过激举动,让布什总统虚惊一场。对现场的白宫记者而言,能跟随总统亲历这样的突发事件,见证历史,该是得天独厚的职业优势吧。

诺克斯:我们不是游客,我们和总统出行时总是在工作,但非常令人兴奋。如果我不是和美国总统出访,我这辈子可能都没有机会去中国、韩国和日本。

结束了风光的旅行,记者们回到白宫,继续在狭窄的媒体走廊写稿,在格子间里发新闻,找寻各种方式挖掘独家故事。

罗宾逊: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叫“监视”地点。许多媒体将摄像机放置在这里,等待来白宫访问的大人物。国会议员、军人、甚至电影明星,从白宫出来后,都会在这里被记者围住,向媒体发表讲话。

虽然整天泡在白宫,记者们却并不想做总统的传声筒。

托马:任何好的记者都不想天天重复白宫的话。我们不想只是把奥巴马总统说的直接发表在报纸、网站或电视上。我们想知道他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相如何,这些话有什么影响力。

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发生大规模原油泄漏事件,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托马曾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奥巴马总统提出了颇为尖锐的问题。

托马:我问道,政府如何处理泄漏事件的细节,什么时候开始行动的,联邦政府到底有什么举措?很多报纸后来提到了我的这些问题,并报道说,我当时问得挺尖锐的。总统回答了我的问题。如果他们不回答你的问题,那就不算是好问题。但他们直接地回答了我的这些问题。

直言不讳地向总统发问,让白宫记者们显得很有权威。但从心底里,他们并不想做总统的挑战者。

托马: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是总统的挑战者。我觉得自己就是个记者。不一定要支持总统。我不做总统的事儿,不用装点他的形象,但我也不是他的敌人。记者就是要报道新闻。

诺克斯也有同感。从工作环境到工作难度,报道白宫真不是看上去那么光鲜。

诺克斯:这份工作很容易让你感到沮丧,你能获得的信息量和内容往往不尽如人意。你必须像我一样固执,像我一样好奇才行。我保证,如果你在这儿转一圈,就会发现,这儿不是那么光彩诱人的。

这间新闻发布室是在尼克松时代建立的,过去这里是罗斯福总统修建的游泳池。2000年,这个房间被装修一新,以里根总统的新闻发言人詹姆斯·布雷迪的名字命名。今天,这里成了白宫记者的家,他们喜欢在这里工作、徘徊,行使“无冕之王”的职责。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2025年中国面临哪些外交新挑战?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2:25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