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四月初的华盛顿正是樱花盛开的时节,距离樱花树最密集的潮汐湖一箭之遥的佛利尔美术馆,揭幕了一个反映清代紫禁城中后妃们生活的展览。在众多的展品中,竟然能够发现为人们所熟知的“甄嬛”的身影。
左侧的这张画像在展览中引人注目。画像中的是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皇太后。这位崇庆皇太后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甄嬛”。随着中国大陆电视剧《甄嬛传》和《如懿传》的热播,“甄嬛”的名字广为人知。关于乾隆的生母民间有许多传说,“甄嬛”这个名字究竟是不是崇庆皇太后的小名,还是只是文学家们的创造,那只有专家们才知道了。
这个展览的正式名称是:《凤舞紫禁:清代后妃的艺术与生活》。顾名思义,这个展览的主角就是生活在紫禁城内后宫的女人们。展览从三月三十号开幕以来,不到一个星期就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展览主办方有三家,分别是佛里尔美术馆、波士顿的美国迪美博物馆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展览中的许多珍贵文物都来自北京故宫。
但是在展览入口处矗立的这幅慈禧太后的油画作品,却是出自一位名叫凯瑟琳·卡特的美国女画家之手。当年老佛爷把她从万里之遥的美国宣召入宫,大约是想让她把自己描绘成为一个慈祥、美丽的太后,而不想让洋人看到一个杀伐决断的掌权者。这幅油画曾经参加过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在白宫悬挂过,最后被史密森博物馆学会收藏。
但是,进入展览的第一展厅,记者又看到了一幅慈禧太后的画像,这可不是专门给洋人看的“公关作品”,而是进入皇家宗庙祭祀用的绢本工笔画像。慈禧在画中着朝服挂朝珠,板着面孔,似乎要比外面油画上的美丽妇人真实多了。
对于清代后宫生活的复杂历史,来看展览的美国观众会了解吗?佛里尔美术馆中国艺术部的主任司美茵到并不担心。
司美茵说:“一个人不论他的文化背景如何都可以来看这个展览,并且能够欣赏这个展览。也许美国观众对有些展品的理解不如中国观众的理解深,但是我相信那些美丽精彩的艺术品是可以超越文化背景的。人们会被这些手工艺品的精美设计和色彩所吸引,他们会说,‘哇,这些绘画的笔触太细腻了,细腻到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人们是会理解的。这就是为什么博物馆举办一些国际展览总是会很成功。我相信美国观众会从这个展览中得到很多东西。”
除了司美茵之外,这个展览还有一个共同策展人,她就是波士顿迪美博物馆中国与东亚艺术部主任策展人王伊悠博士。王博士提起了举办这次展览的另一层意义。她说:“这个展览呢在国际上应该是第一个以清代女性,尤其是宫廷女性为主题的一个专题展。所以它对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紫禁城的文化,中国女性的文化是一个比较大的创举。这个展览是庆祝中美的人文交流,尤其是庆祝中美建交40周年的一个活动。所以这个展览比较特别,它先是在波士顿的迪美博物馆展出了六个月,现在是第二站来到了首都华盛顿,能够在美国国家的亚洲博物馆里面向观众呈现这么一个精彩的展览,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儿。”
王伊悠和司美茵作为该展览的共同策展人,曾经在五年内十赴北京故宫博物院,去研究、确定展品。王博士已经在波士顿的展出期间接触了不少美国观众。她说: “首先呢是观众特别特别喜欢。有些观众告诉我去了七次。美国观众。再一个就是观众说他喜欢的原因呢不仅是东西特别漂亮,再一个他认为这个展览很有教育性和知识性。他觉得学到了很多关于这个历史、关于中国女性、艺术和文化的知识。再一个观众的反馈就是这个展览对很多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观众很有吸引力。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我发现美国的观众不管是什么文化背景都有一个切入点。他们很多人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些皇后,来看中国宫廷的历史。比如说我们在世界上第一次向公众展示乾隆在妻子去世以后写给亡妻的一个挽诗叫做《述悲赋》,这是第一次在国际上来展示。它可能算不上是一件精彩的书法作品。它能体现帝后不仅是丰富的物质生活,可能更多的是感情世界。观众可能真的的不知道乾隆是谁,孝贤是谁?他能够理解丈夫对妻子的爱,儿子对母亲的爱。”
根据王博士的介绍,策展人在筹划展览的时候遇到的一个挑战就是:有些宫中女性使用过的器物并没有标明主人是谁。根据清廷的规矩:后妃们在去世或被贬黜之后是要将所用之物返还内务府,供别人使用。就像这顶红色的顶戴,究竟是“甄嬛”戴过,还是“如懿”戴过?谁又能说得清呢。
展览的最后一件展品,也是这次展览的高潮就是这尊重达200多磅的金发塔。这是乾隆皇帝送给他的母亲“甄嬛”60大寿的寿礼。这尊用金子打造的发塔是专门用来收藏崇庆皇太后的头发。2017年,当特朗普总统首次访问中国,习近平主席就在故宫向他展示了这件故宫的镇馆之宝。
看着这些认真观看展品的观众们,您觉得他们能看到年代遥远的后妃们的生活,还是在想象后宫里的宫斗大戏呢……
史密森尼学会YouTube视频:
Empresses of China's Forbidden City, 1644-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