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7:48 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中国卫生官员:新冠疫情虽不再是“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风险犹存


2023年5月1日,北京前门步行街游客摩肩接踵,人山人海。这是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后,人们第一次在没有严厉的防范措施中过节。
2023年5月1日,北京前门步行街游客摩肩接踵,人山人海。这是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后,人们第一次在没有严厉的防范措施中过节。

中国国家卫健委一位高层官员表示,虽然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毒的危害性仍然存在,而中国在对其持续进行监控的同时,也将增加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新冠疫情2019年年底最初在中国武汉市爆发,随后蔓延到全中国和全世界。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年多后,于本星期五(5月5日)宣布解除这一最高级别的警戒措施,声称对新冠病毒从现在起将像对待其他传染病一样的方式处理。

中国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梁万年在接收中国官媒央视的采访中表示,宣布终止新冠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将会消失,而只是说新冠病毒造成的影响现在已经得到控制。

央视于星期六播出了这段专访。

“达到不再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的流行就没有了,疾病的危害就消失了,而是说明我们的能力目前已经可以有效地控制疫情带来的危害,”梁万年说。

“各国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采取有针对性的、非强制性的一些措施,我想最大的因素就是对交通、贸易、旅游进一步来减少甚至是消除有关跨国的一些控制和限制等,包括人群的集会,我想都是有一些响应调整和完善,”梁万年又说。

“动态清零”和严厉的封城封控措施曾经是中国抗疫措施中的招牌,而且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与病毒共存、并逐步解除封控之后,仍然在很长时间内进行一轮又一轮没完没了的全员核酸检测和旷日持久的严厉封控措施,不仅重创中国经济,而且也引发严重的民怨。

自从去年11月起,包括北京与上海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反对“动态清零”严厉封控措施的抗议示威,上海的示威者还十分罕见地喊出了“共产党下台”、“习近平下台”等政治意味浓厚的口号。

面对沸腾的民怨,中国政府在去年12月7日突然毫无预警和准备地解除“动态清零”等严厉封控措施,不仅导致疫情在全国各地飙升,而且民众缺医少药,染疫死亡人数暴增。

中国政府今年二月宣称抗疫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且中国的染疫死亡人数比例也是全世界最低的。但是医学专家对北京公布的染疫及死亡人数一直持怀疑态度。

梁万年在接收央视采访时表示,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已经对人类无害,也不意味着要放弃所有的防控,“中国仍然要坚持预警监测和疫苗接种等必要的防控措施”。

“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监测网络;第二,我们仍然还是要对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加强疫苗的接种,”梁万年说。“事件已经证明疫苗对防重症防死亡,甚至更有效防控疫情是有价值的。”

评论区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