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31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要揣摩上意还要担心审查 中国外交学者渐成政府“回音壁”


中俄联手不是秘密。图为习近平与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美联社2019年6月5日资料照)
中俄联手不是秘密。图为习近平与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美联社2019年6月5日资料照)

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中国的国际关系专家、学者以及智库在俄乌问题上基本上与中国官方的立场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国际关系学者与官方立场的趋同折射出中国外交政策讨论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小,学者不敢真正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反成政府传声筒,“回音壁”的现象尤为严重。

赵通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在北京项目的高级研究员。4月13日他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中国力量”(ChinaPower)在线播客节目中,表达了对中国官方在俄乌问题上压制不同于政府立场看法的担忧。

他在节目中说:“从战争的起因,战争的性质,西方的意图,俄罗斯的意图,一直到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在这个范围内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它反映了中国专家界的分歧程度,但到最后,只有主流观点才被接受,被赋予空间和重视。所以我担心,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其他观点很难挑战非常占优势的主流观点。”

何瑞恩:中国诸多领域专家面临同样问题

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资深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认为,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国国内的一个大趋势,即不同意见或与官方认可说法不同的观点其空间越来越小。他通过电子邮件回答美国之音提问时表示,“我不认为中国的国际事务专家与其他领域的中国专家有什么不同,因为在这些领域中,最高领导层会集中注意力并传达政策的方向。”

何瑞恩曾在奥巴马政府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台湾及蒙古事务主任。在那之前,他在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担任外交官。

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官方一直在引导舆论支持俄罗斯。纽约时报4月6日的一篇报道说,中国官员一直在闭门观看一部中共制作的纪录片,该片赞颂普京为恢复俄国昔日荣耀的英雄。中共党媒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把俄罗斯形容为长期忍受西方欺辱的受害者,指责美国和西方是俄罗斯发动战争的始作俑者,并强调中国不能抛弃俄罗斯。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赵通在“中国力量”播客节目中表示,中国的学术圈都清晰地意识到,对俄罗斯和普京的支持来自于中国的最高领导层,这为中国在俄罗斯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定下了基调。

他说:“中国有一种强烈的观点,即无论发生什么,它都不能牺牲与俄罗斯的特殊伙伴关系。我认为,这确实主导了中国的思维。当然,中国最高领导层,习近平主席似乎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他与普京总统有着非常牢固的个人关系。由于他个人对中俄关系的支持,它成为双边关系的一个关键驱动力,我认为中国官僚机构的每一位官员都理解这种高层对这种关系的支持,因此我认为他们不会认真提出会牺牲或破坏这种关系的政策。”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均未回复美国之音记者的采访请求。

吴强:中国外交学者需“揣摩上意“

海归政治学博士、北京独立学者吴强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的外交关系学者是依附在官僚系统上的,因此他们并不能提供独立的政策参考。中国的政治体制导致他们必须要“揣摩上意”,炮制出迎合领导口味的报告或“建议”。

他说:“他们唯一能够显现自己存在的,就是他们的内部报告相对于政策研究的一些建议、一些研究能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这个批示是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的最高荣誉。这种批示又是依赖于他们对中国外交官员来揣摩上意、揣摩中央的想法,然后炮制出迎合性的东西。这种体制跟俄罗斯个人威权体制下产生的信息岛、回音壁是一样的。领导层只看得到他愿意看到的中国的国关学者所炮制出来迎合他的一些分析、一些建议。所有人都在揣摩中国的元首想干什么、喜欢什么,然后为他做解释,而不是说从学术诚实的角度,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一些“明星”国际关系学者,比如金灿荣、张维为、沈逸等在俄乌战争上的判断屡屡失误。金灿荣甚至为自己对俄乌局势发展的预测一再失误而公开道歉,要“自罚三杯”。

吴强表示,中国的国际关系学者除了要揣摩上意以外,他们常常也被中国自己的宣传话语蒙蔽,导致自己也成为中国外交政策宣传的一部分。

他说:“他们相信中国的虚假信息战、相信中国自己的这种propaganda(宣传)的语言,以至于他们无法正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真实的软形象、软实力,尽管他们很多也是软实力的研究, 但实际上他们自己又无法摆脱中国自己的宣传话语,就像中国外交策一样,实际上他们成为宣传的一部分。”

刘亚伟:中国学界还是存在分歧看法

但中美印象网主编刘亚伟认为,中国学术界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看法实际上是存在分歧的,有很多学者对中国支持俄罗斯真正感到担忧,但他们发声的渠道不畅。

他对美国之音说:“我个人的感觉,肯定50%以上甚至更多的中国国际关系学者认为,北京跟莫斯科走得太近,对中国无论是国家安全还是经济发展以及是不是跟西方脱钩都有重大的关系。”

中美印象网3月份刊登了上海市委党校教授胡伟的一篇颇有影响力的文章。胡伟在文中警告,中国如果与俄罗斯走得太近就有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危险。他在文章中写到,“中国不能与普京捆绑在一起,需要尽快切割。”胡伟也是中国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但胡伟的这篇文章很快就被中国屏蔽了。批评胡伟的人说,他落入了西方的话语陷阱,是美国的“走狗”。美国之音无法联系上胡伟进行采访。

刘亚伟表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普通民众与学者的看法分歧较大。“学者的观点跟普罗大众的观点差距比较大,”他说,“我们刚刚做的一个线上民调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符合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

尽管如此,中国当局对不同于官方立场观点的严厉打压已经产生了寒蝉效应,学者们在公开场合发言都非常谨慎和自律。

北京独立学者吴强说:“尤其是国际关系学者,他们受到的内容审查,包括他们发表论文、撰写论文以及参加国际会议的审查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各个系 、学校 、学校党的机构都在做这种审查。我也听说甚至连公安都介入到国际关系的国际会议当中。包括过去两年疫情期间进行的线上会议。换句话说,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在ZOOM或者说腾讯会议平台上的内容审查,甚至直接是人到了家里、办公室里,对正在举行的线上的国际关系会议强制中断。”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赵通坦言,中国学者在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需要谨慎表达自己的观点,确保他们不会过多地偏离官方的叙述和立场,而且中国专家会认为他们的主要责任是解释政府的立场,他们甚至必须经过严格的内部审核才能参加。

“对于许多直接或间接隶属于官方机构的中国专家来说,他们必须经过非常严格的内部审批程序,才能被允许参加哪怕是只有一个外国人参加的在线会议,更不用说他们需要发表评论或做演讲了。”他在“中国力量”播客节目中说。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中国就业供需失衡,毕业生怎么办?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0:40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