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他们在奥运会上首次亮相中三连败。队员们战绩乏善可陈,而且大部分都是外来球员。接下来出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中国男子冰球队能否在一个不熟悉这项运动的国家点燃人们对这项运动的热情?
中国主要的体育电视频道没有播出中国男子冰球队首次对阵美国队的比赛,在这场以0比8惨败的比赛结束之前,一支中国奥运代表团离开了北京的国家体育馆。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有关这次比赛的评论被关闭。“这是中国队吗?”一名微博用户问道,他指的是大批来自北美的球员名单。
在2比3负于德国队的比赛中,中国队总算有进球,这在网上赢得了一些赞誉。随后,这支冰球队又没了进账,以0比5被加拿大队击败。在周二的淘汰赛中,他们将再次面对加拿大队。
“大多数中国人不关心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拿奖牌的机会几乎为零,” 香港大学历史学教授徐国琦(Xu Guoqi)对美联社说。他曾写过中国过去对奥运的期待的文章。
尽管这只有众多归化队员的冰球队没有像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这样的明星那样引发人们对奥运的狂热,但体育历史学家表示,不要低估冰球运动在中国的长期前景。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正在激发人们对健身的兴趣,而且作为政府普及冬季运动承诺的一部分,新的溜冰场已经涌现出来。
尽管一些人看到中国的国家冰球队里有很多外国人感到不舒服,但专家提到,从境外引进雇佣兵来帮助推动一项运动的做法在世界各地并不罕见。
北京冬奥会在本月开幕。早在赢得本届冬奥会的主办权后,中国就开始招募可能有中国血统的海外球员。尽管中国没有职业冰球联盟,但作为奥运会的东道国而自动获得参加比赛的资格。
这支球队的25名球员中,超过一半的人在北美出生或长大,其中一些人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在冬奥会上报出的姓名听起来像中文发音的版本。例如,在美国出生的守门员杰瑞米·史密斯(Jeremy Smith)被称为“Jieruimi Shimisi”。
尽管中国聘请了雇佣兵,而且北美职业联盟国家冰球联盟(NHL)决定在疫情期间不派球员参加奥运会,但在奥运会开幕前几个月,中国仍考虑过撤出这支球队,以免在世界面前蒙羞。当被问及球队的成功会是什么样子时,中国冰球队的一名高管很现实:“进一个球,表现得更好一些。不是一个灾难。”
对运动员来说,来到中国并归化入籍是一个在奥运会舞台上一试身手的机会,而且他们还以另一种方式在冰球运动上留下印记——成为冰球运动在中国发展史的一部分。曾在NHL比赛的加拿大华裔队长叶劲光(Brandon Yip)认为,根据他从当地球迷那里得到的信息,中国的冰球已经在发展了。
“我们在Instagram、微博和微信上得到的所有直接信息,对我们的支持一直是巨大的,”叶劲光对美联社说。他有三个在中国出生的祖父母。
本月的冬奥会也正值中国体育文化不断发展之际。
《体育超级大国:一个内部人士对中国追求卓越的看法》(An Insider 's View on China 's Quest to Be the Best)一书的作者马克·德雷尔(Mark Dreyer)说,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体育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多样化和持续增长的一种方式。他还提到,中国庞大的中产阶级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仅专注于他们孩子的学习,而是日益认为体育对他们有好处。
大量中国学生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留学后回国,可能有助于激发中国对冰球的兴趣。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让哪怕是一小部分人口参与到这项运动中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最大的一个优势是人数,”德雷尔说。
不过,冰球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项运动在中国的未来也远不是铁板钉钉的事。
密歇根州霍普学院(Hope College)体育历史与文化教授查德·卡尔森(Chad Carlson)说,主办国试图全力以赴,在各项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但很少有国家能在赛后保持成功。
如果不能立见成效,中国发展冰球运动的兴趣也许会中途而废。与一些精英运动员数量有限的相对小众的体育项目相比,要想在这项体育运动中发展成一个世界强国,需要有更加根深蒂固的体育文化和人才储备。
与足球和篮球不同,冰球还有高成本的准入门槛,因为它需要有冰场、教练和设备。
中国冰球队在奥运会上的表现无疑将成为人们对这项运动的兴趣能以多快的速度增长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是:中国何时能通过靠一路比赛而获得参加奥运会的资格,而不是作为主办国自动获得参赛资格。这不仅仅取决于输赢。
卡尔森对美联社说:“如果他们能让自己受到大众的喜爱,那么我们就能看到这项运动的一些增长。”
在与德国队的比赛中,当中国冰球队进了两个球时,被允许进入赛场的数量有限的当地球迷爆发出欢呼声。赛后,球员们说,他们听到了喝彩声,他们也进了球,这表明中国还是有竞争力的。
叶劲光说:“这只是个开始。”
(本文依据了美联社的报道。)
相关内容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