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3:24 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南水北调,远水能否解近渴?


中国的干旱在不断扩大。图为一名男子在湖北汉江干涸的河床上行走。(资料照片)
中国的干旱在不断扩大。图为一名男子在湖北汉江干涸的河床上行走。(资料照片)

中国继三峡大坝后又一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的中线预计将于10月底正式通水。但一些批评人士和环境专家认为,南水北调耗资巨大,并可能给生态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其水质可能无法保证。

据中国官方的新华社报道说,位于湖北和河南交界的丹江口水库的水位已上升至160米,接近历史最高的160.07米。这意味中国继三峡大坝之后又一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已具备通水条件。被称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源头,水库的水位在超过145米后就可向北方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这四个省市提供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毛泽东一句话有了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的设想最早被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提出。毛泽东1952年在视察黄河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8年,中国开始动工兴建丹江口水库,这为日后南水北调中线的工程奠定了基础。

根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2008年确定的工程建设目标,南水北调东线的一期工程于2013年通水,中线一期工程于2013年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汛期后通水。其中中线一期工程的竣工最令人关注,因为在通水后首都北京的市民将可以喝上1400公里之外丹江口水库的水。

虽然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2003年12月28日才正式挂牌成立,但东线和中线的一期工程分别已于2002年和2003年开工。一些环保人士由此认为,南水北调工程仓促上马,缺乏全面的、具有公信力的可行性认证。“直到很多年后,很多南水北调的基础工程已经开始实施之后才发布了一个可行性报告,就好像一个补救性的措施一样。”华盛顿智库世界观察研究所(Worldwatch Institute)中国项目负责人马海兵说。

*中国北方缺水堪比中东*

中国水资源南北分别严重不均的问题由来已久。占全国耕地三分之二的北方所拥有的天然水资源仅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中国几十年的城镇化和急速工业化带来的严重污染进程加剧了北方的缺水问题。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标准,人均年淡水占有量少于1000立方米的地区即属于缺水。中国32个省级行政区中有11个低于这个标准,其中首都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2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上极度缺水的标准。位于香港的非营利组织“中国水危机”(China Water Risk)的数据显示,中国六个省市的干旱程度不亚于中东的沙特阿拉伯和叙利亚。

南水北调就是希望将南方充沛的水资源通过一系列耗资巨大的水利工程调入北方,缓解北方严重的缺水问题。新华社的数字显示,南水北调的总投资将达4860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完工的三峡工程的几乎两倍。

*水质难有保证或成最大隐忧*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在即,有越来越多的环境专家对这项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提出质疑,最大的争议之一是水质。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国际事务研究员斯科特•摩尔(Scott Moore)表示,水质的问题被严重低估了。他说:“南水北调特别是东线流经中国人口最稠密和工业最集中的地区,所以来自各种源头的污染都相当严重。避免水体污染是一个艰巨的问题。如果要想保证水质,就必须在沿线另外修建水质处理厂。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即将通水的中线也面临污染问题。路透社的报道说,丹江口水库的水流到天津后基本无法饮用,原因是调水沿线流经受污染土壤,水中将携带大量污染物和沉积物。更有环境专家指出,给丹江口水库提供水源的五条河流中有四条水质为劣五类,达不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为确保水质达标,中国的确在水源周边兴建了数十座污水处理厂。据中国官方的中新社报道,丹江口水库附近的湖北十堰市周边已建和在建的污水处理厂达到77座,是全国水污染处理设施最集中的地区。然而,这些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高昂,地方财力又明显不足。一座污水处理厂的年运营成本至少在30万元以上。如果没有补贴,负责运营污水处理厂的各乡各镇又收不上排污治理费的话,这些污水处理设施恐怕很快将成为摆设。

另外,如何将受污染的水收集到污水处理厂也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中新社的报道说,将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厂需要另外修建管道,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到2013年上半年的时候,丹江口水库周边的十堰市、河南的淅川和西陕两县的污水收集率都不到40%,意味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日前对有关水质说法做出了回应。该部门环保司副司长范治晖对新华社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与穿越的河流立体交叉,不发生水体交换。调水沿线还安装了数百道阀门,可在水体污染发生时第一时间加以控制,将污染的危害控制到最小。此外,调水全线还设置了水质监测站,可24小时监测水质。

*调水模式已陷入困境*

除水质问题外,有批评人士认为,耗资巨大的调远水解近渴的方法既不经济也可能给水源当地的生态和居民生活带来负面。“这有点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世界观察研究所的马海兵说,“比如说汉江的水调到北京去,那汉江本地的灌溉怎么办?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南方地区的水资源整体的平衡已经被打破。南水北调工程有可能成为压垮南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最后一根稻草。”

香港“中国水危机”的数据显示,处于长江下游的江苏省和上海市同样属于严重缺水省市,其干旱程度分别相当于中东的阿曼和约旦。有学者认为,南水北调后长江水量下降,或导致长江枯水期航运能力进一步下降,以及长江入海口更大规模的咸潮倒灌,进而危及上海的饮用水水质。

今年2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罕见发表署名文章质疑中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他在《我国城市水安全现状与对策》的文章中说,“外调水工程量大、投资和运行成本高,调来水与当地水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越来越多……所以长距离调水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困境。”他认为,通过多次循环利用,再加上海水淡化技术和雨水收集,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完全可以自行解决缺水问题。数据显示,海水谈化的成本较过去十到15年相比已经下降了一半。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马海兵认为,与昂贵的南水北调工程相比,提高用水效能不仅更加经济,而且能够在短期内就可缓解用水紧张的问题。他说,“和世界上其他一些比较缺水的城市相比,北京水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如果说治污需要一定时间,那么用水效率的提升是可以在短时间就有效缓解用水紧张的。而且提升用水效率所花费的费用应该没有南水北调工程那么大。”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