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3:46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印孟两国恶梦:中国批准兴建雅鲁藏布江上全球最大水电站大坝


资料照片:在印度和孟加拉国边界附近的布拉马普特拉河面上,一名男子坐在一条船上。(2018年8月4日)
资料照片:在印度和孟加拉国边界附近的布拉马普特拉河面上,一名男子坐在一条船上。(2018年8月4日)

中国正式批准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大坝,启动在青藏高原东缘雅鲁藏布江下游的一个雄心勃勃的水电工程。该项目可能影响下游印度和孟加拉两国数百万人,引起两国的担忧。

中共官媒新华社星期三说,这个项目近日获中国政府的核准,并称该工程对推进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战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将直接带动当地工程建造、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并在西藏创造就业岗位,提升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

路透社周四报道说,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2020年时估计,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建成后,每年发电量将达到3000亿千瓦时(kilowatt-hour,度),年发电能力将是三峡水电站的三倍多。

三峡水电站作为目前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设计年发电量为882亿千瓦时。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的建设费用预计也将超过三峡大坝。三峡水电站总耗资2542亿元,是最初估计的570亿元的四倍多。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最长的河流,在下游一段短短50公里的直线距离内形成了2000米的落差,提供了巨大的水电潜力,同时也带来了独特的工程挑战。

中国当局没有透露雅鲁藏布江这一超级水电工程的具体位置、将迫使多少当地居民移居以及如何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

但据中国官员称,西藏的这个水电项目拥有中国三分之一以上的水电潜力,不会对环境或下游供水产生重大影响。

雅鲁藏布江流出中国边境后,先后穿过印度和孟加拉国,分别被称作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和贾木纳河(Jomuna)。印度和孟加拉国曾表达过担心,认为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可能改变下游河流的流量和河道,并加剧地区水资源紧张局势。

美国之音2021年1月初曾援引印度专家的分析报道说,对印度而言,首要关注的是中国单方面采取行动以试图控制跨国河流的水流。

中国大使馆2020年12月曾针对这一水电工程发布声明说,“任何开发计划都要经过科学规划和论证,充分考虑对下游地区的影响以及上游和下游国家的利益。”

然而中国的声明并没有使新德里感到放心。新德里智库马诺哈尔·巴里卡国防研究与分析所东亚事务研究专家贾格纳·潘达(Jagannath Panda)说,“书面声明毫无益处。”

他补充说,两国2017年发生紧张的边界军事对峙期间,北京并没有向新德里提供任何对于预测印度东北部洪泛状况至关重要的相关水文资料。

他说,这加剧了对中国可能利用其占有河流上游地位从而掌握战略优势的担忧。

印度和中国没有签署共享水资源的正式条约,然而两国在共享水流相关资讯方面签署过一个协议。而北京已在雅鲁藏布江上建造了大约12个中小型水坝。

华盛顿邮报周四也报道说,如果这一工程开始建设,可能会重新点燃中国与印度的边界争端,而这种争端最近才得到缓解。在印度,雅鲁藏布江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印中双方对这一边境地区有争议,中国称是其领土。

中国和印度过去四年一直陷入边界争端,直到今年10月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和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喀山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期间举行会晤的前夕,才就有争议的边境地区的巡逻达成协议。

华邮援引分析说,双方的这种解冻尚未触及到水文数据共享的工作层面协议,而这些协议对于避免新水电项目引发的紧张局势至关重要。

此外,人权组织还警告说,这些水坝将彻底改变西藏的自然景观,破坏脆弱的当地生态系统,并使当地社区流离失所。

今年2月,藏族社区在四川省甘孜(Kardze)藏族自治州德格县(Derge)西藏和四川省交界的偏远山区岗托(Kamtok)举行了一次罕见的抗议活动,反对在金沙江上修建一座大型水电站。人权组织称,该大坝将淹没六座佛教寺院,两个村庄被迫强拆,也迫使数千民众搬迁。

据人权组织消息,约有上千名当地藏人及喇嘛僧侣被抓。

此外,华邮还说,中国研究人员还担心,在陡峭狭窄的雅鲁藏布峡谷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挖掘和施工,将增加这个地震多发地区发生山体滑坡的频率。即使大坝本身的建造能够抵御地震活动,但地震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往往无法控制,也会对项目构成巨大威胁。

评论区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账号再次被禁,网红吴柳芳为何成为舆论焦点?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5:45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