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改变了世界格局。而今,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再创社会经济新奇迹--其自杀率在十年间不可思议地从世界最高水平降至最低水平。近期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城市化导致自杀率升高的通行理论似乎在中国行不通了。
香港大学的一批研究人员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通过对比上个世纪90年代与近几年中国自杀率的奇迹般的变化,凸显出城市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中国还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农村地区的年轻女性的自杀率尤其高的惊人。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2002年刊登的一个研究报告显示,在1995到1999年间,中国每10万人中有23.2人自杀;而香港大学近期完成的中国自杀率研究则发现,在2009到2011年期间,中国每10万人中每年平均自杀人数只有9.8。对比这两份报告的结果,中国的自杀率在这段时间里下降了58%。
这份报告的共同作者、香港大学自杀研究与预防中心主任叶兆辉对美国之音说,近20年间自杀率下降近60%,这在世界其他国家从未发生过。
叶兆辉说,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些可能导致中国自杀率骤降的因素,而城市化和现代化则在推动自杀率下降方面起着最为显著作用。
他说:“大家认为城市化为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居民创造了更多机会,并将农村改造成为城镇。这不仅提供了更多教育机会,就业机会也在增长。我们还看到中国国内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
港大的报告显示,中国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近年来下降了近90%,对中国整体自杀率大幅度的下降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份报告讨论了中国农村地区曾经最常见的自杀方式--喝农药。参与研究的叶兆辉教授说,农村年轻人的大规模迁徙,使他们不再能够轻易得到这种以往最“方便”得到的毒药,从而使常常在冲动之下喝农药致死的案例大大减少。
叶兆辉说,除了城市化和现代化所起的推动力量,他们还对社区内人群的精神健康进行了研究。他说,随着生存条件的改善,或者迁徙到异地,农村年轻人的自我意识增强,这使他们能够更为清醒地认识,并摆脱那些困扰他们的问题。
这份报告还对有关城市化会导致自杀率上升的通行理论形成了挑战。法国19世纪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认为,城市化和现代化会导致社会疏离感增加,进而推动自杀率上升。港大的报告中也例举了一些富裕国家的自杀数字。这些数据看上去大都印证了涂尔干的理论。以中国的两个富裕邻国为例,2012年,韩国每10万人中有28.1人自杀,日本每10万人中有21人自杀。而港大的研究人员怀疑,涂尔干的通行理论似乎在中国行不通了。
该研究的另一个令人惊奇之处在于,中国自杀率大幅度下降甚至是在中国尚未大幅度改善心理健康服务,也没有为降低自杀率展开宣传的情况下所实现的。
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随着负面因素开始显现,中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自杀率下降的趋势保持下去,而不能仅靠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来推动这个趋势。
叶兆辉说,总体上看,中国农村地区的自杀率高于城镇地区,但是最近三年的数据显示,农村地区自杀率降幅似乎已经触底。
他说:“看起来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阶段,伴随其产生的一些问题开始起作用。那些由于周遭环境迅速变化而形成的压力,已经开始影响中国人。”
研究发现,最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快速地步入老龄化社会之际,老年人群的自杀率却居高不下。数据显示,65到69岁的城镇男性中,每10万人有9.9人自杀,而在农村地区,70到74岁的男性,每10万人中自杀者则高达41.7人。
该研究还警告说,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影响到自杀率下降的趋势。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的家庭结构,会为子女和父母带来更为沉重的负担。研究认为,这样的负担,再加上现代生活带来的各种压力,再过20年,中国的自杀率可能回升。
香港大学关于中国自杀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卫生部所汇集的自杀统计数据。叶兆辉说,研究人员怀疑官方的数字可能低于实际自杀的人数,因此在计算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不过,叶兆辉认为中国自杀率下降的趋势,与其自1990年代开始的走向还是基本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