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何清涟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文章。这篇特约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中国经济的主题最近已变成“国企改革”。据说内部文件已传达到基层政府与大专院校,改革的理由是不能让央企成为利益集团的提款机,以及官员退休的荣养之地。目前全国已经有20个省推出国企改革方案并付诸行动。但由于还未达成改革共识,原定于9月出台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完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指导意见》,将延后至明年出台。
*“混合所有制”内容模糊*
驱使中国国企私有化的动力,其实是债务。《金融时报》8月12日发表《中国发起第二轮国企私有化》,文中引述世界银行前中国局局长David Dollar的说法,“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是私有化的重要推手”。其实,国企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以高铁为例,据铁道部财报显示,2006年到2012年一季度,铁道部的净资产从8623亿元增至15786亿元,增加到原来的1.8倍,而同期的负债则从6401亿元增加到24298亿元,增加到原来的3.8倍。尤其是2008年到2011年大力兴建高铁期间,总负债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1%。
国企尤其是央企这类垄断型经济寡头,是朱镕基当年抓大放小、重组国企为中共留下的“经济命脉”,被称为“共和国长子”,无论是占用资源、政策扶持、银行贷款还是垄断特权等各种优惠,政府均毫不吝惜;为了强化国企高管的经营责任,还将“经理人持股(MBO)”作为一种奖励。但是国企很不争气,除了本文开头谈到的腐败问题之外,无论从GDP贡献、就业贡献、投资、税收、利润等方面,都比“共和国的庶子”民营企业差得多。
根据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中国民营企业创造GDP的占比,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发展到60%多。更有人估算,规模以上民营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其实在66%-74.9%之间。2011年,民营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达2.35亿人,占城乡总就业人口之比为30.8%;国企占比只有8.8%。民企的税收贡献,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应交增值税中,民营工业企业的税收贡献占一半左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仍在下降,同比降幅分别为5.1%和4.1%。因此,有论者认为,民企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最大贡献者,民企的发展事关“国祚”。
因为以上原因,有人认为这次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国退民进”。但从中国政府公布的方案及相关部门政府官员的谈话来看,本轮国企改革,重点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民企入股,究竟能占多少股份,是否让民企持有占据有话事权的股份,至今未有明确说法。
*民企如何看国企改革?*
在官方看来,以为这是舍了个香饽饽给民企,但民企却不怎么领情。对于“混合所有制”,据国内媒体介绍,民营企业的反应分为“馅饼派”和“陷阱派”。“馅饼派”认为,曾经限制民企进入的行业终于可以准入,是个机会。但我并未找到有哪位民营企业家表达过类似想法;“陷阱派”则认为,进去后很可能被“招安”,最坏的可能是被“关门打狗”。以下几位民企巨头的想法颇有代表性。
杭州娃哈哈集团老板宗庆后对党一直很贴心,但他对本轮国企改革有自己的看法。9月2日-3日,2014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在重庆举行,宗庆后受邀在论坛上发表《国企改革与全员持股》的主题演讲。在谈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时,宗庆后表示,现在搞试点仅拿出少量股份让民营资本溢价进入, “实际上民营资本亦没有那么傻,以高昂的价格与代价获取国企少量的股本,进入后既没有话语权、决策权,亦改变不了国有企业的机制。”他认为,央企这么大的盘子,民企、民间资本实际上也没有能力进去,最后可能又让国外的基金占了国企的股权,导致国企又被外人所控制。
新浪财经就国企改革采访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这位中国首富已会晤过好几个央企一把手,都是谈“混合”的。他对新浪表示,“如果要混合,一定是民营企业控股,或者至少我要相对控股”, “如果国企控股,不等于我拿钱帮国企吗?那我不是有毛病吗?不能干这个事。”
曾参与过20多家国企改革的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虽然比上述两位委婉,但态度实质相同。今年4月25日,他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院30周年系列论坛上发言,谈到自己的经验是“不能作为小股东进去”,“没有管理权,所以跟原来的国有体制还是一模一样,这样基本没有什么用了”。“我现在非常明确一点,如果混合所有制在经营方式上不能以民营企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话”,不予考虑。
*各怀心思,联姻不易*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国企改革,国企高管及政府相关人员获得“改革暴利”的教训,不免让许多人担心国资流失问题,认为国企改革“其风险点即国有资产流失最可能发生的地方在“三优”:优良企业、优良资产、优良业务线。其中,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有4个渠道:潜在利益、资产评估、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低估贱卖已广为人知,而关联交易则隐秘而多样。”
国企高管们面对“混合”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最重要的是要看自己的权力在改制后是否受损。中国建材曾于2008年重组南方水泥。掺入许多民企股份,有人说它成了有产者的打工仔,是搞“国退民进”,争议声至今未息。如今,中国建材作为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样板,成为国资委4项改革的试点之一,其董事长宋志平称自己是“老改革”,中国建材的经历是“以国民共进方式成功进行行业结构调整的故事”。他的说法很符合中央精神: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是三足鼎立的关系,不存在谁吃掉谁、谁掠夺谁、谁被谁同化的问题。混合所有制强调的是不同所有制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国有、民营都作为股东而存在,都在公司法下规范运作,各自的合法利益都“神圣不可侵犯”。国企有规范的管理、规模优势、技术实力,民企有灵活性、激励机制、企业家精神,二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形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强大的竞争力。
即便如此,宋志平也有不满。他说,在中国建材的高管会议上,经常是身价上亿的民企老板、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传统国企干部三类人坐在一起,虽然都是企业高管,但收入相差悬殊:民企老板有股权、职业经理人拿市场化薪水、传统国企干部拿体制内的薪水。从长期看,这种差距不利于企业发展。
本轮国企改革中,降低国企与国有银行高管的薪酬是既定目标,宋志平的想法正好与之相悖。工资一项,应该是改革中相对容易的一项,都难以达成共识,遑论其他。
民企老板们对国企改革的怀疑观望及前述言论,已经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人民网强国论坛上有篇《李克强苦心孤诣,资本家欲壑难填》就代表了这种情绪。作者内心认为民企拿钱出来入股国企是天经地义之事,王健林等人的态度是激进的见解,智慧的做法应该是:“台面上:不要把官资和民资对立起来,大家是一条私有化统一战线(但我官资是主导)。台底下:用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来混合,总要胜过体制外民资的混合(还是我官资来主导)。这种既不和民资撕破脸并试图将其纳入自身战略轨道,同时自己探索一条更加合理的渐进式私有化之路,……这才叫‘懂政治’的大智慧”。
这种“充满智慧”的算计,要想让民企参与国企改革,恐怕只能通过捆绑才能成夫妻。如果权力不介入,让民企从纯粹的投资效益考虑并持 完全自愿原则,那些持“陷阱论”者多半不会“自愿”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