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4:24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小米的启示:中国的创新只是微创新?


中国北京苹果店里的苹果标志。(资料照片)
中国北京苹果店里的苹果标志。(资料照片)

8月初,市场调研公司Canalys公布数据显示,成立仅四年的中国电子产品企业小米一举击败三星(Samsung)和联想等巨头成为第二季度中国市场出货量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商,同时也成为世界第五大智能手机生产商,出货量达到1500万部,同比增长240%。

然而这家在中国人气爆棚的年轻企业却一直因为其不折不扣地“借鉴”苹果(Apple),缺乏原创而为人诟病。小米的产品无论从设计到营销方式,甚至连新品发布的风格都与苹果有着让人咋舌的相似。人们总是能够从小米的产品中一眼看出苹果的影子。小米最新推出的基于安卓(Android)的操作平台MIUI 6更是被美国知名科技博客Gizmodo贬为是对苹果iOS移动操作系统最无耻的抄袭。

多年来,中国的电子产品企业一直不甘于为苹果和三星这样的公司做嫁衣,它们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中国的苹果和三星。小米或许正在迅速实现这一梦想。虽然公司创办人雷军也模仿前苹果CEO乔布斯的风格,穿深色T恤和牛仔裤站在台上介绍酷似苹果iPhone的新款小米手机,但到目前为止,小米真正意义的创新实在是寥寥无几。

然而,小米这家被媒体誉为“东方的苹果”的年轻企业迅速崛起仍然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追捧。像苹果的粉丝被称为“果粉”一样,小米的追随者也被称为“米粉”。美国《快公司》杂志(Fast Company)甚至把小米评为中国最具创新性的公司之一。

即将出版的《山寨中国的终结》(The End of Copycat China)一书作者、中国市场研究集团(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创始人兼CEO雷小山(Shaun Rein)认为,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所擅长的是所谓的“微创新”,也就是按照中国的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对现有的产品或技术加以改进,亦或是对商业模式的创新,而非传统意义的“颠覆性创新”。小米就属于这一类。“的确,在过去三十年中国的企业并没有专注于发明新的产品或技术,在技术方面它们仍然落后于欧美几十年,”但他说,“中国企业能够把在西方获得成功的产品加以改进后移植到中国,让它们在中国继续有价值。”

腾讯2011年推出的移动即时聊天工具微信也属于此类微创新。微信目前在中国移动短信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月活跃用户达到2.72亿,该程序在海外也被下载了超过一亿次。微信的火爆也推动了腾讯股价的上涨,其市值在2014年初达到了1230亿美元。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也认为,这种模仿加改进的方法非常适用于目前的中国。他表示,中国的创新不一定非要走发明创造的路。

但显然中国的领导层似乎并不满足于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止步于“微创新”的层面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8月18日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即“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着呢过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向来不缺好的政策和领导人的坚定决心。中国政府2006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就提出,到2020年把中国变成一个创新型社会,到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领导者的宏伟目标。中国在全球研发投入的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2.2%上升到2011年的14.5%,而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也在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

“即便如此,中国也不大可能出现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凯瑞•布朗(Kerry Brown)说。布朗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中国政府和国家的扮演角色仍然太过强大,政府对创新设立了过多的限制。他说:“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体制往往无法容忍失败,也不鼓励冒险精神并且希望迅速看到成果。”这与自由市场的创新精神背道而驰。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说,中国有少数真正踏踏实实搞创新的企业,比如华为和海尔,但从整体来看目前中国还不具备建立一个创新型经济的环境。他说:“国有企业通过垄断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根本不需要创新。民营企业大多没有能力,少数有能力的把别人的技术拿来改一改就能满足增长的需求。”

小米的领导层仍然断然否定自己的产品抄袭了苹果。小米全球副总裁、前谷歌安卓(Android)产品管理副总裁雨果•巴拉(Hugo Barra)对人们指责小米抄袭苹果进行了辩解。他说,指责小米抄袭苹果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见到真机并上手把玩一番。这或许说明,小米在模仿苹果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从苹果的影子中走出。

但哈佛商业评论今年3月刊登的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不能创新”(Why China Can’t Innovate)的文章说,很多中国公司发现增量改进(incremental improvements)的回报巨大,因此搞突破性创新的动力也就很小。当然中国有创新的潜力,也有能力做得更多,但问题是国家是否有智慧去激发起企业的创造力。

相关链接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中国就业供需失衡,毕业生怎么办?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0:40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