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大的刺激措施作用下,中国的国内市场出现强劲反弹。北京明年的经济政策也已经明晰,目标是促消费,调结构。各方对消费增长的势头甚是看好。但是,也有专家指出,短期措施不能改变中国长期以来压消费重生产的基本问题。要根本扭转消费在经济中比重过低的问题还面临艰巨的任务。
自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以来,媒体的关注几乎都集中在国内市场的强劲反弹和明年的政策走向上。
*中国内需激增,国内市场井喷式增长*
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井喷式增长,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房价虽然高得离谱,但是销量不降反升。在家电市场上,电冰箱、洗衣机、甚至电脑一个又一个地超越了美国。内需之强劲让人感觉不到中国是一个被国际上公认的消费严重不足的国家。
在有关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讨论中,人们普遍认为,不平衡的根源是发达国家过度消费,而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储蓄太多而消费不足。所以要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美国等发达国家要多储蓄,少消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要多消费少储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了确保目前的刺激效果能够持续不衰而决定明年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把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明年工作的重点。今年行之有效的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的补贴等措施也将大体延续下去。
汇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北京拿出的措施有两类,一类是直接刺激消费的那些已经产生良好效果的措施将继续推行。这部分是短期效果。但另外一部分则是着眼于长远效果。屈宏斌对美国之音说:
“下一阶段财政政策的支出方向上更注重跟消费有关的,比如说,医疗、教育、社保等。这个影响将是深远的。”
屈宏斌说,这些措施产生效果以后,长期困扰中国消费者的那些推高预防性储蓄的因素将得以缓解,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释放消费增长的能量。
但是,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麦克·佩迪斯(Michael Pettis)指出,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不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数量太少,而是国内消费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太低,大约为35%。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比例在70左右。既使是亚洲一些储蓄率比较高的国家,它们的消费比例也在50%到60%之间。
佩迪斯认为,中国消费比例偏低的主要原因是轻消费,重生产,以消费补贴生产。结果是中国消费的增速长期大大落后于生产和经济的增长速度。佩迪斯对美国之音说:
“政府希望通过直接补贴消费来增加消费。但是,这种做法只能在短期起作用,长期来说,并没有作用。他们应该做的是把给生产部门提供的补贴资金返还到家庭手中。但是这很困难,生产部门已经习惯了这种补贴。”
这种以消费补贴生产的现像反映在许多方面。一个是个人在银行的存款利率长期以来都压得很低,从而也降低了企业借贷的成本。再一个比较突出的现像是工人的工资水平过低,跟经济增长的速度无法匹配。
根据中国官方的数据,2007年工人工资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为35.1%。这个比例比韩国低9个百分点,比日本低18个百分点,比美国低23个百分点。
专家们都注意到,在这轮经济刺激的活动中,巨额的资金流向了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估计工人工资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在2009年将会进一步下降。
佩迪斯现在也在北京大学光华学院担任金融学教授。佩迪斯认为,北京要提升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需要在长期利益和短期牺牲之间做出选择。佩迪斯对美国之音说:
“比如,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问题。币值过低给生产者和出口贸易商提供了补贴,同时却降低了消费者家庭的实际收入,因为币值被低估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所以,解决办法是提升货币币值。但这样一来在短期内势必会增加出口的困难,引起这个行业的失业率上升。”
调整是困难的。佩迪斯指出,中国还必须抓紧时间推动这一结构调整尽早完成。如果速度太慢,
外部需求锐减,或者贸易保护主义崛起,严重依赖外需的中国经济增长就可能因此而受到严重震荡。
不过,汇丰银行的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有不同的看法。屈宏斌认为,各个国家情况不同,消费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例多大才最合适不能简单而论。屈宏斌对美国之音说:
“我觉得每个国家,它的消费率达到什么水平最为合适,我想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这主要是根据每一个国家的人文地理、人口结构和发展阶段,等各方面的结构性因素密切相关。”
屈宏斌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其复杂程度也是罕见的。就出口而言,屈宏斌表示,大部分是加工贸易,体现了许多国家的需求,而不只是中国自己的需求。所以不能仅凭出口的比例来认定中国经济结构有严重失衡。
屈宏斌的结论是,政府做一些政策调整是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费比例也是合理的。但是现在还不能急于做出结论说,一定要把消费提高到某一个比例,把投资降低到某个水平才算是合理。
关键词:中国,消费,经济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