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三周年之际,中国正密切关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结束战争的策略。专家和前官员表示,北京正在谋划自身行动,以便在继续维持与俄罗斯的“上不封顶”伙伴关系的同时,将自己定位为乌克兰的战略伙伴。
本周,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Keir Starmer)和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计划在华盛顿与特朗普举行面对面会议,此前,美国和俄罗斯官员于2月18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进行了直接会谈。
马克龙星期一上午在白宫与特朗普会面,会议持续近两个小时。随后,两位领导人与G7(七国集团)其他领导人通过视频会议讨论了乌克兰问题。
同一天早些时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通话。普京向习近平通报了利雅得会谈的情况,并重申俄中之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官方通报称,“中方乐见俄罗斯及有关各方为化解危机作出积极努力。”
“危机”,而非战争
三年来,中国官员一直表示,北京将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但避免使用“乌克兰战争”一词来描述自2022年2月24日以来的俄罗斯侵略。
北京还对最近的美俄会谈表示赞赏。乌克兰方面未被邀请参与那次会谈。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2月15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与乌克兰外长安德里·瑟比加(Andrii Sybiha)会面时表示,中乌“在2011年就已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近年来,中国一直是乌克兰第一大贸易伙伴。”
王毅还表示:“关于乌克兰危机......中方始终为和平奔走、为促谈努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官方通报中未提及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
2月20日,即美俄会谈后两天,王毅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G20(二十国集团)外长会议期间,与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Sergey Lavrov)进行了面对面会谈。拉夫罗夫向王毅通报了利雅得会谈情况,王毅则重申了中国与俄罗斯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王毅在G20会议上表示,“中方支持一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包括最近美俄达成的共识。”
“会谈”,而非“谈判”
美国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Marco Rubio)表示,利雅得会谈--美俄之间数年来的首次直接高层会谈--并非旨在就乌克兰问题达成任何协议的谈判,尽管乌克兰和欧洲国家担忧被边缘化。
他表示,这次会谈的目的是确定俄罗斯是否真的有结束战争的意愿。
这次会谈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卢比奥用谨慎的语气形容此次会谈是美俄之间在双边问题上建立“沟通渠道”的步骤之一。这些努力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我们的外交使团及其运作能力的某种正常化”。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北京对美俄关系可能重置感到不安。
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时期的白宫中国事务高级顾问伟德宁(Dennis Wilder)对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RFE/RL)表示:“尽管完全缓和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国仍然感到紧张,因为如果特朗普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那么莫斯科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就会下降。”
但也有人警告,美国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信息战,塑造“华盛顿是不可靠盟友”的叙事。
华盛顿智库保卫民主基金会(FDD)国防分析师、退役海军少将马克·蒙哥马利(Mark Montgomery)表示:“我们立刻放弃了手上的筹码,并错误地认定了侵略者。”他认为美国过于急着与俄罗斯展开对话。
蒙哥马利在该基金会最近的一次网络研讨会上表示,中国“意外得到了好消息”,并因此受益。
保卫民主基金会军事与政治力量中心高级主任布拉德利·鲍曼(Bradley Bowman)在这次研讨会上表示:“我毫不怀疑,中国外交官正悄悄向世界各国政府官员耳语,称美国不可靠。不幸的是,本届政府确实为他们提供了一些谈资。”
专家持怀疑态度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拒绝评论中国是否会在冲突结束后考虑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
习近平与普京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互访莫斯科和北京。两人于1月21日举行了一次视频会议。此外,2月24日下午,习近平再次与普京通话。
一些前美国官员对中国政府是否真正愿意采取行动阻止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抱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中国可能会利用这个问题作为与特朗普打交道的筹码。
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亚洲研究项目主任麦艾文(Evan Medeiros)在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印太项目的播客节目中表示:“我认为中国会观察乌克兰问题,并向特朗普提供一些帮助。他们可能不会做太多,然后会宣称取得了成功。”麦艾文曾于2009年至2015年期间在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
“对于任何直接符合他们物质利益的事情,比如帮助乌克兰重建,中国当然会乐于接受。但这与推动俄罗斯达成和平协议无关,而是为了确保中国的基础设施公司能够获得大笔合同。”麦艾文补充道。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