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速在8月份大幅下滑引发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能“硬着陆”的担忧。不过,中国官员近日发表的一系列讲话却似乎要让外界相信,政府更注重结构改革,不会抛出大规模刺激措施加以应对。但是,各方面改革进展缓慢,令外界仍然无法看清北京有多大决心推动结构性改革。
中国财政部网站星期一(9月22日)发布消息说,中国财长楼继伟近日表示,政府不会因为单个经济指标的变化而做大的政策调整。
此前发布的8月份中国经济增长数字令市场震惊,也增大了政府推出大力度刺激措施的可能性。根据9月13日中国统计局发布的数据,8月份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降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比增长仅6.9%,低于7月的9.0%。这让市场担心中国无法实现既定的7.5%的年增长目标,甚至可能硬着陆。
但是,中国财长在澳大利亚凯恩斯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的讲话,并未表现出政府对经济增长减速过于担忧,也无意推出大力度刺激措施。楼继伟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1月至8月就业情况良好,但也面临增速放缓压力。不过,他表示,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继续着眼于综合性目标,尤其是保持就业增长和物价稳定。
此前,中国总理李克强也曾表示,中国政府更注重进行结构性改革,而非推出刺激性政策。
另一方面,星期二(9月23日)发布的第一个9月份中国经济数据意外地减缓了不久前8月增长数据带来的市场忧虑。汇丰银行和Markit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指数从8月终值50.2升至50.5。
但是,这个波动性较大的指标虽好于预期,也暂时缓解了市场忧虑情绪,却远不能令人鼓舞。
总部设在伦敦的凯投宏观星期二发表的一份报告说,这个令人意外的数字是由出口需求支撑的,也就是说,中国经济仍然面临显著的压力,尤其受到房地产市场的拖累。该机构认为,中国经济未来数月仍将呈逐渐放缓的态势。
不过,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增长放缓对于中国经济并非坏事。凯投宏观负责亚洲经济部门的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对美国之音说:“尽管增速稍有减缓,从长远看,经济会更趋稳定。虽然近期的数据看起来相当弱,但还不至于让人惊惶失措,相反会让中国经济更趋平衡和稳定。”
凯投宏观的分析说,中国政策制定者对糟糕的增长数字反应相对平静,表明他们知道逆转增速减缓的努力会令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更为糟糕。中国政府担心,大规模刺激措施会增加坏账,并且加剧产能过剩。
尽管李克强和楼继伟都强调要进行结构性改革,但分析人士对执政者的决心有多大并没有把握。
华盛顿自由经济智库加图研究所的经济学家詹姆斯·多恩说,中国在经济方面有增长狂躁症,增速减缓仍可能影响到结构改革方面的努力。
多恩对美国之音说:“地方官员有‘增长狂躁症’,虽然中央决策者不那么狂躁。他们认识到重新平衡经济的重要性,例如中国央行行长意识到应当开放中国的银行系统。但是,那些目标很可能会被置于次要位置。”
尽管决策者表现出改革意愿,但多恩担心,在经济持续放缓,尤其通胀率不高的情况下,政府仍有可能采取大力度刺激措施。他说,那将会令未来的改革更加困难,而这正是他们所面临的两难局面。”
华尔街日报23日的一篇文章也说,虽然政府似乎要让市场相信其没有采取大规模刺激措施的意向,但它目前还未能让人相信决策层对改革是认真的。
该文指出,许多外界期待的改革进展都相当缓慢,包括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允许组建更多民营银行、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建设上海自贸区以及让市场在经济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文章还说,利率市场化和扩大电子商务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简政放权等其他改革计划却依然止步于纸面。
有经济学家更直接指出,北京作出改革承诺,但目标并非放弃国有制、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华尔街日报报道援引法国农业信贷集团经济学家高德信的话说,中国政府的目标是要引入足够的市场压力来提高生产率,从而保持自己的控制权,保住国有企业的中心地位。高德信认为,改革将继续以缓慢的步伐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