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2:47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孟晚舟返国引发民族情绪 中国学者:中美法治观互异,未来较量恐升级


在广东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打着横幅欢迎孟晚舟回国的人群。(2021年9月25日)
在广东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打着横幅欢迎孟晚舟回国的人群。(2021年9月25日)

中国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于周六(9月25日)晚间约9点多顺利飞抵深圳,中国官媒于皆于第一时间发布快讯。对于重获自由,孟晚舟本人和中国官媒皆将其归功于中共领导下的强国实力,而一般民众则是民族情绪高涨,称其为“中国人的重大胜利”。对此,部分学者指出,孟晚舟事件凸显出中国和西方国家互不相容的两套话语体系和价值法治观。他们说,美中加三国纷争虽暂告落幕,但基于竞争本质和体制差异,中美两国未来的新交量,恐将持续且不断升级。

孟晚舟返国引发民族情绪 中国学者:中美法治观互异,未来战线恐升级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10:05 0:00

乘坐中国政府包机飞离加拿大的华为财务官孟晚舟于周六(9月25日)晚间约9点半左右飞抵深圳的宝安国际机场,中国官媒纷纷于第一时间以快讯报导她“平安到家”。

对于重获自由,孟晚舟早在登机前以及登机途中,都一再发言表达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感谢。

根据中国央视新闻等官媒周六的报道,孟晚舟在飞抵北极上空时,还发布她的机上感言。她说:“近乡情更怯,不觉间泪水已模糊了双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繁荣昌盛,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

孟晚舟形容过去1,028天在加拿大的监禁是她“人生的至暗时刻”,但她“感谢党和政府”引领了她回家的漫长路途,字字句句间不离对中共的崇敬以及对她的祖国的浓厚民族情怀。

早在孟晚舟包机返抵中国前,几乎所有中国官媒周六也口径一致地将孟晚舟的获释归功于中共的领导和中国的强盛。官媒还称孟晚舟事件是“国际政治斗争、而非加拿大所说的司法攻防战”,更是美加两国对孟晚舟的“政治迫害”。

中国展现强国实力

其中,党媒《环球时报》的社评称,孟晚舟只承认了美国法院对其犯行的事实陈述,但不认罪,“有效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而孟晚舟的获释则是“中国国家力量塑造了这个最终结果。”

该社评还呼吁美国反思,称“此案的唯一效果是让世界看到了美国为达政治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凶狠…此案将是美国永恒的污点。”不过,该社评也表达,希望孟晚舟的获释能“给中加关系重启和中美关系出现某种松动带来鼓励。”

中国网民也相当关注孟晚舟事件的进展,周六午后登上微博热搜排行榜前四大议题都和孟晚舟有关,吸引了总计超过八百万中国网民的浏览,而且大多数人踊跃留言,还展现了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

两位微博网民分别留言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重大胜利!”,“祖国的强大是人民强大的后盾!”也有网民写道:“孟晚舟回国说明三点,一、祖国的强大;二、孟晚舟没罪;三、美加释放了缓解与中国关系的愿望。”

更有网民恶言痛斥美加两国。一位微博网民贴文写道:“美国人的肮脏再一次暴露在世界面前,加拿大做了美国人的走狗,这是一次不光彩的行为,此后美国和加拿大将成为世界上最不受信任的国家。”

少数网民质疑官媒扭曲事实

但也有少数中国网民批判官媒的论述扭曲事实。一位网民在《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的贴文下,留言质疑孟晚舟“明明已认罪,还搞文字游戏。”另一名网民则说,中国同步释放2名加拿大人“抓也无在(据)放也无据!真的坐实了国际上抓人质的说法了!”

位于北京的卡内基-清华全球政策中心学者赵通(照片提供:赵通)
位于北京的卡内基-清华全球政策中心学者赵通(照片提供:赵通)

对于孟晚舟事件在中国境内引发与国际间截然不同的反应和论述,位于北京的卡内基-清华全球政策中心学者赵通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事实、两种解读”。他说,中国和西方国家对事实、法治认知和基本价值观等,已经形成了两套不可能融合的体系。

赵通说:“现在(中国)国界之外,已经形成了完全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两套不同的逻辑,而且互相具有内在的自斥性。所以对这个事件的解读也会长期地存在两种完全不相容的看法。”

赵通坦言,一反国际的认知,大部分中国学界、民间甚至官方都认为,逮捕孟晚舟是美国为了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之“邪恶目的”所发起的一场不具正义的政治闹剧,因此,为了维护正义,中国拘押2名加拿大人的手段是不是有争议也就变成次要问题。

换言之,针对孟晚舟获释后,中国也同步释放2名加拿大人,中国大概不会如西方法律学者所要求地提出什么合理化的解释。

面对记者询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周六做出回应。她说:“事实早已充分证明,这是一起针对中国公民的政治迫害事件,目的是打压中国的高技术企业。对孟晚舟女士所谓‘欺诈’的指控纯属捏造。就连被美方指为‘受害者’的汇丰银行也出具了足以证明孟女士清白的文件。美国、加拿大所作所为是典型的任意拘押。”

在此前提下,赵通说,中国与西方国家从体制和意识形态到对民主、法治的价值观上,分歧越来越明显。

赵通:美中新战线恐升级

尤其针对香港议题,中国外交部9月24日还以八千字的长文发布包含102项事例的“美国干预香港事务清单”,仿佛打算再对美国开战。对此,他说,未来美中两大强权的新战线恐长期存在、甚至会不断升级。

赵通说:“中国和西方的民主国家之间在根本意识形态、价值观问题上存在根本的分歧。所以,孟晚舟事件是其中一个代表,因为它体现了双方对于法治等等不同的理解。那么,香港也是同样的,因为双方对于民主根本性问题上面的巨大的差异,所以,这些新的战线,以后,我觉得也还会不断的出现,不可能因为孟晚舟事件就获得了根本性的解决。”

不过,赵通也表达了略为乐观的看法。他说,美中加三国因孟晚舟而起的纷争暂时解决后,应该能为中美和中加关系扫除障碍,促成未来些许的实质进展。

但位于台北的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丁树范则持悲观的看法,他认为,美中关系要翻篇,难度很高,因为两强竞争的局面未变,而且两国在不少议题都曾撕破脸过。

丁树范告诉美国之音:“我觉得还是回到,就是管控彼此的冲突或是管控彼此的竞争吧,我觉得大概还是回到这个角度吧。”

位于台北的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丁树范(照片提供:丁树范)
位于台北的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丁树范(照片提供:丁树范)

丁树范说,这也是美中两国元首近期透过电话通话所释出的讯息,那就是,各自竞争,但彼此管控,不要让正常的竞争演变成两大强权的冲突。

据美媒《纽约时报》指出,孟晚舟获释不代表美国会放松对华为的追诉。该报导称,美国司法部对华为的刑事控诉仍在,且美国检方可能会拿孟晚舟在协议里坦承不法的供词当作证据,继续对付华为。

拜登试图团结盟邦

相对地,中国外交部近日也整理发布了美国干预香港的102项事例清单,这是否代表美中两国还在备战中、日后还会不会纷争再起呢?对此,丁树范说,有待密切观察。

针对美中在处置孟晚舟事件上的策略,丁树范说,他认为,美国总统拜登其实是为了化解对加拿大的困扰,以团结盟邦。

丁树范说:“拜登现在可能一个最大的(重点),就是怎么样来团结盟邦。就是说,凡是给盟邦造成困扰的,如果能够解决,就尽量解决,我觉得这可能是拜登政府的想法。因为,美国跟盟邦,固然他们对中国有很大的顾虑,可是在具体处理很多中国问题(时),因为他们各自利益不一样,所以,拜登政府怎么有效的协调西方既有的盟国,我觉得,这是不容易的事情。”

丁树范说,中国深知美国与其盟邦的利益有出入,因此,从分化各国的利益来着手,最能取得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而这样的策略也充分体现在其对孟晚舟事件上的处置手段,也就是说,中国发动人质外交,利用拘押两位加拿大人来凸显美国和加拿大不同的利益,以遂行分化。

另外,丁树范说,中国也意在透过孟晚舟事件来凸显其与包括伊朗在内的其他国家自由贸易的权益。也就是说,中国的诉求是中国有权卖通讯设备给伊朗,美国不应干涉。

不过,丁树范说,从美军撤出阿富汗到孟晚舟事件,拜登总统近期似乎展现出了他要把有限的资源做更大竞争的决策思维,而不是如表面所看到地一再对中国让步。对此,他说,习近平政府似乎也有所警惕,并冷静评估和因应中。

他说,以阿富汗撤军为例,美国已经摆明了不再在中亚维持秩序,因此,未来将会变成中国和俄罗斯要接手,且必须花很大的成本来维持此地区的稳定。对此,丁树范说,中国官方应该心知肚明,少了美国在阿富汗帮忙挡子弹,对中国其实是弊大于利,未来更头痛的国际局势可能才刚开始。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