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即将访问中国。这将是拜登政府上任两年多以来,前往中国访问级别最高的官员,也是2018年以来首位到访中国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访问正值华盛顿和北京有意缓和紧绷的双边关系之际。去年11月,美国总统拜登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了他就职以来两人的首次面对面会晤。
美中关系的观察人士认为,布林肯此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两人在那次会晤中达成的一些共识,但对访问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果则普遍预期不高。他们也不认为美中关系能够在2023年有所突破。
美中双方尚未公布布林肯访华的具体行程,但据信他将与中国新任外长秦刚和中国主管外交的一号人物、已升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王毅会晤。他能否得到中国最高领导人、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接见仍有待确认,这将对布林肯此行成功与否具有指标性意义。
李侃如:不期待访问有重大突破
美国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桑顿中国中心前主任兼高级研究员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对美国之音表示,布林肯访问的目标大体上是强化巴厘岛会晤上达成的一些共识,主要包括防止关系不断恶化而导致爆发冲突,但他不预期访问会取得重大突破。
“我的确认为双方都在寻求减少美中关系发生真正重大负面事件的风险,所以他们想给双边关系设置一个底线,因为它确实一直在下滑。”他说。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研究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也认为,不应该对布林肯此次访华寄予过高期待。他在该中心1月30日举办的一场媒体活动中表示,布林肯的访问意在“推动重新构建美中关系的基础,建立一些程序和机制,以便能够处理好目前关系中的一些紧张。”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1月初对美国之音说,布林肯与中国官员的会谈将包括“竞争影响的领域,我们两国关系在这些领域可能变得更加敌对,也涉及我们能够确保负责任管理这些领域的方法,但也包括我们能够寻求甚至加强合作的领域。”预计,布林肯在访华期间的会谈将涉及台湾、乌克兰、中国迅速发展核力量、高科技出口限制和人权等问题。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月3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反对以竞争之名行遏制打压之实。她警告说,“美方不能一边要沟通、谈合作,一边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利益。”
刘亚伟:访问成行说明双方有意缓和紧张
《中美印象》网站主编刘亚伟对美国之音表示,北京并不情愿把合作与竞争拆分开来。
“从中国的角度来讲,不能说你们需要(合作的议题)的我们就必须要做,你们不需要(合作的议题)的就全力施压,中国自己的文化在这方面还不能够完全的把合作和竞争,甚至是发生冲突完全区分开来。”
刘亚伟也认为,在美中关系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布林肯访华能够成行本身亦能说明双方有意缓和紧张。
布林肯1月20日在芝加哥大学出席一场活动时也曾表示,美国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已有所缓解。他在回答有关提问时说:“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当你在交谈和接触时,往往会产生这种效果。”他还说:“世界其他国家期望我们负责任地处理这种关系。他们知道我们的管理方式实际上也会影响到他们。”
面对一系列的国内危机,中国官员最近在与华盛顿打交道时明显采取了较为柔和的语调。中国新外长秦刚离任驻美大使前甚至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称,“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攸关两国人民和我们星球的前途命运。”
葛来仪:美中缓和仅在形式上
但华盛顿资深美中关系专家、德国马歇尔基金会(The German Marshall Fund)亚洲项目主任葛来仪(Bonnie Glaser)表示,美中关系的“缓和”还仅仅存在于形式上,自拜习会晤以来,双方在重要领域上取得的实质性成果非常少。
“两国在落实拜登总统和习主席在巴厘岛达成的谅解方面进展甚微,还没有就指导双边关系的原则达成一致,”她说,“合作只在北京认为有潜在利益的问题上取得进展,如卫生和宏观经济协调。军事对话则处于停滞状态。布林肯的访问能否取得更多进展,还有待观察。”
非党派智库捍卫民主基金会(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高级中国研究员克雷格·辛格尔顿(Craig Singleton)表示,中国似乎正对美国发起一波魅力攻势(charm offensive)。
他在一封给美国之音的电子邮件中写道,“中国政府临时性的魅力攻势似乎侧重于从华盛顿对中国科技行业的监管攻击中得到喘息之机,并为在当前的新冠疫情海啸消退后刺激中国经济打下基础。当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财政部长耶伦分别前往北京时,中国魅力攻势的诚意将受到考验。”
白明:北京的善意姿态能保持多久?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白明认为,在一系列国内和国际危机下,北京最近的确在处理美中关系问题上展现出一定的务实姿态,释放了一些积极的信号。但现在的问题是,北京的善意姿态是否只是权宜之计,习近平是否会在情况得到改善后再次反转。
“我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这种做法能保持多久?”他问道,“这种略微更务实的态度是否只是因为中国目前所处的困境,如果他们能够恢复经济的增长势头,如果习近平能够扑灭其中几把火,是不是就恢复原状了,更多战狼外交就又回来了?”
与此同时,美国军方仍然对中国保持着高度警惕。上个星期,社交媒体上流传出一份美国空军机动司令部(Air Mobility Command)司令迈克尔·米尼汉(Michael Minihan)的一份内部备忘录。这位美国空军上将预言美中将在2025年开战。米尼汉在备忘录开篇直言不讳地说:“我希望我是错的。我的直觉告诉我,我们将在2025年开战。”米尼汉并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来证明他对美中战争的预测,只是大概地断言美国和台湾2024年举行的选举将为北京尝试统一台湾创造机会。
尽管五角大楼发表声明称,“有关评论不代表美国国防部对中国的看法”,军事观察人士也普遍认为,没有迹象显示中国会在短期内对台湾动武,但这凸显布林肯访华的大背景,即在美国国内,至少在军方有相当多的人士认为美中关系仍处于异常紧张状态。这似乎与拜登政府内文职官员的看法有些脱节。
美中关系2023年难重启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的报道说,布林肯的这次访问是对拜习巴厘岛会晤是否为更有成效的美中关系铺平道路的一个考验,而此时美中两国在从台湾、贸易再到美国对北京人权记录的担忧等问题上的立场正变得越来越对立。
即使布林肯的北京之行能够取得一些积极进展,但接下来双方仍需跨越一系列障碍才能将这种势头维持下去,首当其冲的是美国国会众议院新任议长麦卡锡在接下来几个月内可能对台湾的访问。
曾在克林顿政府担任总统特别助理兼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局资深主任的李侃如说,他并不预期美中关系在2023年会有所好转。
“我不认为我们的关系会变得更好,”他说,“我个人没有看到中国在对待其他国家和(美中)双方共同关心议题上出现变化,能使我感到今年除了一些有益的会晤和一些软化的言辞之外还能有什么别的,我认为在美方亦是如此。”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