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的众多支持者1月6日“攻占”国会山后,包括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和YouTube等在内的众多社交媒体平台先后宣布限制或永久封禁特朗普总统的账号。以“推特治国”闻名的特朗普被噤声引发了一连串的疑问,总统的言论自由到底有没有受到侵犯?科技公司禁言总统是否违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美国科技巨头的权力是否过大?谁又来限制它们的权力?
总统被社交媒体“噤声”和美式民主的权力制衡
推特在国会暴力事件发生的当天将特朗普总统的账户短暂冻结了12个小时,理由是特朗普“不断严重违反”推特平台的公民诚信政策(Civic Integrity Policy)。推特公司要求特朗普删除当天早些时候的三条推文并警告,如果未来有进一步违反平台规则的情况发生,包括暴力威胁政策等,将会导致账号被永久移除。
这三条推文包括:一条指责副总统彭斯缺乏勇气,不敢帮助总统扭转现有的“欺诈投票结果”;另一条称赞参与国会山骚乱的抗议者为“爱国者”;第三条是视频信息,在其中,特朗普一方面呼吁抗议者和平离开国会山回家,不要与国会警察和执法人员冲突,一方面继续声称他的胜选被盗窃。
脸书和Instagram当天也决定将特朗普的账户封锁24小时。1月7日,脸书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在自己的账号上又发出一则声明,指出脸书将无限期冻结特朗普在脸书和Instagram的账号,直到总统交接和平过渡完成为止。他的理由是“让总统在此期间继续使用我们服务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1月8日,推特公司也在一份声明中宣布,由于存在进一步煽动暴力的风险,已“永久封禁”特朗普总统的账号。推特是特朗普主要的言论平台,他的个人推特账号有8,800多万关注者。自2017年宣誓上任以来,特朗普一共通过自己的个人账户发出了2万6,234条推文。
根据美国的政治网站,在推特上,特朗普推动政策日程,宣布内阁成员解职的消息,甚至将它当作一件外交工具,对伊朗总统发出“战争威胁”,并为来自极端阴谋论狂热“沼泽”的信息提供了一只强大的麦克风。他的做法被戏称为“推特治国”。
截止1月13日,大约已有13家社交媒体平台宣布封禁或限制特朗普账户和与其相关的内容,包括推特、脸书、谷歌、亚马逊、YouTube等全球知名互联网巨头。封禁的理由与推特和脸书大同小异,即让特朗普在这个时期继续使用它们的服务,风险太高。
除了总统之外,总统的盟友,前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尔·弗林(Michael Flynn)、律师西德尼·鲍威尔(Sidney Powell)以及其他总统的知名支持者的推特账户也被封禁。事实上,自国会山暴力事件后,推特宣布已经关闭了超过7万个与“匿名者Q”阴谋论有关的账户。
特朗普被社交媒体巨头集体“噤声”的消息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的关注和哗然。有人认为,总统被禁言来的太迟了,甚至还不够充分,因为这不仅仅是关乎总统一个人,而是关乎整个互联网的”生态系统“的。
将在新一届国会担任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的弗吉尼亚州民主党籍参议员马克·华纳(Mark Warner)在一份声明中说:“我很高兴看到脸书、推特和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采取早就应该采取的行动,处理了总统长期不当使用这些平台散播不和谐与暴力的问题,但是这些零星的行动不仅来得太迟了,也几乎是不充分的。”
另一些人,包括特朗普总统自己和家人以及支持者,则怒斥总统的言论自由被侵犯。
1月8日,在推特短暂解除封禁后,特朗普就在推特账号发表了一个两分多钟的视频,怒斥推特“禁止言论自由”,并表示他的政府“正在与其他多个平台进行谈判,将很快宣布重大消息”。
美国共和党联邦参议员泰德·克罗兹(Ted Cruz)说,“大型科技公司的清洗、审查和滥用权力是荒谬和极其危险的。”
特朗普的儿子小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Jr.)甚至将这些科技巨头的做法与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1984》中描述的由政府的“思想警察”控制的可怕社会相提并论。他说:“我们生活在奥威尔的书《1984》里,言论自由在美国已经不复存在。它死于大科技公司。”
中国也借此抨击和嘲讽美国的民主以及言论自由。中国半官方的小报《环球时报》就以“噤声特朗普 让‘言论自由‘情何以堪”为题发表社评。社评说:“无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原文是什么,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说不了话了,失去了普通美国公民的这一权利,这当然违反了美国政治精英们通常主张的言论自由原则。”
中国的央视国际锐平则以“总统被‘禁言‘ 美式’言论自由’着实让人大开眼界”为题讽刺说,“ 在一向标榜‘言论自由’的美国,一国总统失去了在社交平台自由发言的权利,不啻是对美式‘言论自由’的莫大讽刺”。
然而美国的宪法学者以及分析人士指出,总统被禁言恰恰体现了美国民主体系中的权力制衡和言论自由。
克莱·卡尔维特(Clay Calvert)是佛罗里达大学的第一修正案研究项目的主任。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
他说: “这实际上表明,政府官员,甚至美国总统也不能强迫私营企业发布他想发表的内容。从许多方面来看,它实际显示了美国(民主)系统的良好运作,即便是美国总统也无法强推特和Youtube等企业发布他认为公众应该听到的内容。”
政治风险研究咨询公司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创始人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也认为体现了美国民主中的权力制衡,但是他认为,这些媒体平台也可能没有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给予足够的考虑。
特朗普继续发声,美国总统依然在实践言论自由
不过,即便没有推特和其他社交媒体,即便面临第二次弹劾,在1月20日之前,特朗普仍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他可以利用美国总统传统的言论工具发声。
美国地缘政治分析机构战略预测(Stratfor)的战略高级分析师和副总裁罗杰·贝克(Rodger Baker)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 “作为美国总统,他当然拥有言论自由,你知道,他有能力。实际上,是他自己决定使用推特之类的这些工具作为他的主要交流工具,而不是像他的前任们那样使用传统的新闻发布会或在电视上露面。他当时决定使用推特对现代总统来说也是个大事件。”
事实上,特朗普总统与他的前任们一样,可以进入白宫简报室、东厅和椭圆形办公室来传达他的想法。他有一个新闻办公室专门发表他的声明,以及一批专门报道他的言论和行动的记者。
星期三(1月13日)晚间,在众议院投票决定对他进行史无前例的第二次弹劾后,特朗普总统公布了一段5分钟的视频。在视频中他谴责了国会山的暴力,并呼吁支持者保持平静,。《纽约时报》、CNN等传统媒体都给予报道,称这是美国总统的“负责任的言论”。
CNN播放了全部视频。在视频中,特朗普没有对弹劾案作出回应,但是抨击了互联网巨头对他以及支持者的封禁行动。他说,这是对言论自由的攻击,是史无前例的。
他说:“对我们的同胞进行审查、取消和列入黑名单的努力是错误的,而且很危险。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彼此倾听,而不是让对方禁言”。
星期三下午,特朗普还通过白宫发布声明,要求自己的支持者“不要采取任何暴力、违法和破坏的行动”。
特朗普星期二启程前往德州阿拉莫视察边境墙前也通过记者向外界表示:“弹劾将会引起巨大的愤怒,而他们正在这样做,这是非常可怕。”他说,国会民主党人以煽动冲击国会的指控对他发起弹劾是针对他的“猎巫”行动的延续。
面对社交媒体的彻底封杀,特朗普总统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平台发声,这也是他的权利。特朗普也表示过,自己在考虑建立自己的社交平台。
社交媒体公司禁言总统并没有违反美国宪法
佛罗里达大学第一修正案研究项目主任卡尔维特说,社交媒体封禁特朗普总统的账户并不违反保障民主自由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他说:“社交媒体平台封禁特朗普总统并没有违反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 《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是免受政府审查制度的自由。推特、脸书和Youtube都是企业,并不是政府,因此它们不受《第一修正案》有关言论自由的约束。 ”
根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
卡尔维特解释说,在社交媒体平台禁言总统的事件上,应该要问的问题是美国政府是否应该加强对这些社交媒体的监管。
他说,“一个更大的相关问题是,‘社交媒体平台是否变得太强大,美国政府需要对其进行更严格地监管?’因为许多人依靠它们来获取观点、新闻、体育以及各种类型的信息。但是,就他们目前的状态而言,它们纯粹是私人实体,因此,他们所采取的任何审查都不会引起违反《第一修正案》的问题。”
卡尔维特认为,只要这些社交媒体严守自己的用户服务条款,公平对待所有用户,他们就不该有问题。
推特的服务条款允许该平台移除违反其规则的内容,大多数其他媒体平台也遵守了类似的用户服务条款,虽然它们的决策过程不会像在法庭上那样接受公众审查。
相反,特朗普总统过去曾在推特上拉黑反对自己的用户,却被联邦法院判决违反了《宪法第一修正案》。判决文中认定,特朗普身为总统,他的帐户是公共论坛,因此,无权排除观点不同的人民。
甚至这些科技巨头的做法还受到美国互联网管理法—1996年《通信规范法》第230条(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 Section 230)的保护,简称“230条款”。该条款1996年开始实施,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互联网公司不需要为平台上的第三方言论负责,第二,互联网公司无须为其出于善意而针对暴力、色情等内容采取的任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也不为其向网络内容的上传者提供限制访问的技术措施承担责任。这项条款被视为美国互联网公司高速发展的基石和保护伞。
不过,由于2016年的总统大选被认为遭受假新闻影响,2020年,许多媒体平台受到压力,对假新闻和不实言论做标记。特朗普总统的推文就经常被这些媒体平台打上“事实核查”的标记。可能也正因为如此,特朗普总统曾多次表示要废除230条款。甚至有人分析,科技巨头对特朗普的此次封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要废除230条款的“报复”。
科技巨头的权力引发全球担忧,美国已经有行动
尽管如此,社交网络公司在这次封禁行动中展示的影响公共话语的能力同样引发了业界内外的巨大担忧,这些人中甚至包括推特的首席执行官。
在推特禁言特朗普总统发生将近一周后,推特公司CEO杰克·多西 (Jack Dorsey)在其个人账号中表示,禁止特朗普总统使用推特从他们获取的已知信息来看是一项“正确决定”, 但他并不认为这是让自己“感到骄傲或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多西还认为封禁特朗普账户是一项失败的行动,因为它象征着促进健康对话的失败。而且,他还认为,封禁特朗普也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从长期来看,企业拥有关闭用户的权力“将会破坏开放互联网的崇高目的和理想”。他说,“虽然一个公司作出的企业决定于政府的禁止某种渠道不一样,但是,你或多或少感觉会差不多”。
乔治.沈(George Shen,音译)是IBM合伙人,是一位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专家。近年来,他为反对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在北美封杀微信账号,反对其监视、审查及扼杀美国公民言论自由而不断呼吁,要求美国政府启动法律制裁。
他告诉美国之音,在看到特朗普总统账号永久被封事件,他颇为震惊。他说,从他对美国政府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理解看,这是违背美国宪法精神的。他说:“如果掌控了话语权的科技大公司有权拒绝或限制个人基本言论的话,此行为将与美国建国的精神和宪法的根本理念背道而驰。”
美国媒体巨头封禁特朗普总统的行动也让国外领导人质疑社交媒体平台的自主审查的权力。
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推特永久封闭特朗普总统账号的决定是“有问题的”。欧盟委员会委员布雷顿(Thierry Breton)表示,“(社交媒体平台的)CEO能够下架总统,而没有任何核查和平衡措施,令人费解。”
英国卫生大臣汉考克表示,社交媒体现在“做出编辑决定,选择谁可以出声音,谁不能出声音”。法国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Bruno Le Maire)则感到“震惊”,他认为 “网络寡头也同样对美国和民主构成了威胁。”他认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不应当由“网络巨头”来承担,因为这是国家和司法机构的任务。
不过,在美国对科技巨头的影响力的担忧并非从这次封禁行动才开始的。一直以来,脸书和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都被指控带有政治偏见,在社交网络中故意压制保守派言论,限制相关人士的账户使用。甚至可以说,特朗普共和党政府在其任期后半段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废除或大幅修订230条款。过去两年时间,美国国会已经就230条款进行了多次听证讨论。
今年5月28日,特朗普发布了《关于防止网络审查的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on Preventing online Censorship),并在29日发布了一条内容为“废除230(“REVOKE 230!”)的推文,更是将230条款和社交媒体公司推向风口浪尖。
特朗普指责大型互联网平台审核言论的行为违宪,要求对社交媒体的该免责条款作出限制。
6月,美国司法部发布呼吁国会修改第230条的意见书。在同一天,五位共和党参议院共同起草提出了《限制第230免责条款法案》(Limiting Section 230 Immunity to Good Samaritans Act),提议取消大型互联网公司在第230条下的免责待遇,授权公民起诉那些有选择性的审查政治言论、恶意删除竞争对手内容的网络平台公司。
2020年9月23日,美国司法部正式提出了立法提案,提议对230条款进行修改。
不过,脸书和推特以及反对废除和修改230条款的人说,对230条款的改变可能会迫使平台对用户发布的内容审查得更多,而不是更少。
脸书表示:此举通过让企业为全球数十亿人所说的一切承担潜在责任,将惩罚那些允许存在争议言论的企业,并鼓励平台审查任何可能冒犯任何人的内容。
推特首席执行官多西则解释称,“我们这么做,并不是以‘真相仲裁者’自居。我们的用意,是把发起冲突的各个点连结起来,呈现争议中的信息,好让民众自己做判断。”
地缘政治分析机构战略预测的贝克认为,大型媒体平台封禁特朗普肯定会加速有关这些大的媒体平台是“国家公共资产”还是私营企业的讨论。
他说:“当你看着这些大型技术平台的时候,你禁不住想,它们是国家公共资产还是依然是私营公司?如果是私营企业,它们有权执行自己的规定,哪些该继续留在网站上,哪些不能留? 哪些可以被发布?”
美国候任总统拜登也曾表示支持废除该条法律,不过,与特朗普不同,他的出发点是鼓励社交媒体平台的自律,减少假新闻的散播。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也曾表示,自己对废除230条款保持开放的态度。
罗里达大学的第一修正案研究项目的主任卡尔维特说,美国政府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调查也让科技巨头的未来影响力受挫。美司法部反垄断负责人马克·德拉希姆(Makan Delrahim)星期四还表示,拜登政府将继续调查科技巨头。
美国之音记者毕虎对本文也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