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安理会周五(3月22日)又一次未能达成要求加沙停火的决议。俄罗斯和中国否决了美国起草的支持停止战斗的决议。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琳达-托马斯·格林菲尔德(Linda-Thomas Greenfield)大使说:“俄罗斯和中国根本不想投票支持美国起草的决议,因为它宁愿看到我们失败,也不愿看到安理会的成功。 ”
15个安理会成员国中有11个支持美国的文本,阿尔及利亚与俄罗斯和中国一起投了反对票,圭亚那投了弃权票。
美国之前曾三次否决安理会呼吁停止战斗的文本,而这次的决议本文由美国起草。一些安理会成员国称美国起草的决议语言含糊不清。美国主笔的决议“判定有立即和持续停火的必要性”,以保护平民,送入更多的人道主义援助并释放人质。
“然而,为了挽救和平的巴勒斯坦平民的生命,这还不够,”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涅边贾(Vassily Nebenzia)谈到决议措辞时说。“这绝不是联合国安理会任务中规定的,安理会拥有要求停火的独特机制,并在必要时强制遵守停火。 ”
中国特使对此表示赞同,称该决议的案文“含糊其辞”,没有要求立即停火。
圭亚那于1月加入安理会,这次投了弃权票。卡罗琳·罗德里格斯-伯克特(Carolyn Rodrigues-Birkett)大使说,圭亚那政府不能支持一项没有“明确”呼吁立即和无条件停火的决议。
“停火的要求不应与释放人质挂钩或以释放人质为条件,”她说。“国际法严格禁止劫持人质,释放人质必须是无条件的。”
她还质疑为什么只有哈马斯的行为受到谴责,却不谴责以色列的行为。
她问道,“例如,谁应对在拉法避难的150万巴勒斯坦人负责?谁宣布了计划中的军事地面攻势?要求遵守国际法规定的关于保护平民和民用物体、人道主义准入,以及保护人道主义救济和医务人员及其资产和基础设施的义务是针对谁的? ”
对哈马斯的谴责一直是一些安理会成员国一再的症结所在。美国大使托马斯-格林菲尔德表示,安理会未能谴责哈马斯对以色列的恐怖袭击,这“令人愤慨”。
这是自10月战争爆发以来,安理会第七次未能就停火决议达成一致。国际危机组织(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联合国事务主任理查德·高恩(Richard Gowan)对美国之音(VOA)说,许多安理会成员国可能认为,俄罗斯和中国“炸毁”了与美国接触以实现停火的最佳机会。
“如果该决议获得通过,它至少会成为进一步谈判的抓手,并向以色列发出信号,要求其不要攻入拉法,”他说。“现在以色列人可能会感觉到他们可以推进他们的行动,而不会面临联合国的任何谴责。因此,俄中否决权的主要受益者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阿尔及利亚、圭亚那、马耳他、莫桑比克、塞拉利昂、斯洛文尼亚和瑞士这七个当选的安理会成员国起草了自己的文本,“要求”穆斯林斋月时立即停火——而斋月现在已经开始了。
外交官们表示,该文本将于周六上午进行投票。俄罗斯和中国表示将支持该文本,但托马斯 -格林菲尔德大使表示,以目前的形式,决议可能无法得到华盛顿的支持。
“如果这项替代决议被付诸表决,并且不支持实地发生的外交,我们可能会再次看到安理会陷入僵局,” 她说。“我真的希望这不会发生。”
地区外交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继续在该地区推动他的外交努力。
他周五在特拉维夫会晤了以色列官员,同时继续努力达成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为期六周的停火,以换取释放10月7日被扣押的人质。该计划还将允许大规模扩大对饥饿的巴勒斯坦人的援助。
周四,他在埃及会议后告诉记者,“差距正在缩小”。他还说,“要达到目标仍有艰巨的工作”,但他相信达成协议是可能的。
谈判的主要争论点是,哈马斯表示,必须达成终止战争的协议,才能释放其余的人质,而以色列则表示只会考虑暂时停火。
在特拉维夫,布林肯与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进行了一对一的会晤,随后与以色列战争内阁进行了讨论,说服他们不要在加沙南部城市拉法发动军事攻势,许多人认为这样做将加剧该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
美国国务院表示,布林肯国务卿强调必须保护加沙平民,增加和维持人道主义援助,包括通过陆路和海路的援助。
在联合国,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吉拉德·埃尔丹(Gilad Erdan)告诉安理会,他的政府不想派遣其“儿女”在拉法作战,但“别无选择”,因为以军必须追击残余的四个哈马斯营。以防表示,这些哈马斯武装盘踞在拉法。
“通往永久停火的道路要经过拉法,”埃尔丹大使说。
超过100万巴勒斯坦人在拉法避难,其中许多人为躲避战火而逃离加沙其他地区。
哈马斯10月7日在以色列境内发动恐怖袭击,引发战争,造成约1200人死亡。以色列随后在加沙展开反攻。据哈马斯管理的加沙卫生部称,以色列的行动已造成近320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运送人道主义援助一直很困难,联合国支持的一份有关粮食不安全的报告称,未来几周有超过100万巴勒斯坦人面临饥荒的风险。
评论区